笃行深耕结硕果 薪火相传育英才|华朗学校“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拜师仪式圆满落幕!
华朗学校
SHENZHEN
HUALANG SCHOOL
“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拜师仪式


晚秋时节,翰墨飘香。10月22日,华朗学校学术报告厅内暖意融融,筹备已久的“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拜师仪式在此隆重举行,华朗学校校长戴胜霞、执行校长王戈、副校长李伟、教学处主任冯又兵、德育处主任熊伟等校领导出席仪式,与数十名教师共同见证新一批师徒结对的温馨时刻,翻开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崭新一页。


报告厅内,象征责任与传承的师徒结对协议在灯光下熠熠生辉,38对新师徒的登场更是将仪式氛围推向高潮。青年教师们双手捧着温热的拜师茶,弯腰递向师傅时,眼中满是对成长的期盼与对前辈的敬重;师傅们含笑接杯,指尖接过的不仅是一杯茶,更是一份“传帮带”的教育使命。


接着,师徒双方共同签下青蓝结对协议。笔尖落下的瞬间,纸张上的字迹不仅定格了“老带新”的约定,更将资深教师的教育智慧与青年教师的创新活力紧紧绑定——这一幕,既是华朗教育薪火代代传的具象表达,也是学校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阶梯的真实写照。


随后迎来庄重的颁证环节,执行校长王戈上台逐一为到场的指导老师们颁发象征责任与认可的指导教师证书,老师们双手接证,脸上满是笑意,这份证书不仅是学校对他们教学经验与育人情怀的肯定,更承载着对“青蓝工程”薪火传递的期许,为后续的师徒结对奠定了温暖的基调。



本次仪式中,结对师徒代表的发言道出了“青蓝相济”的真挚心意,也让在场教师们读懂了华朗教育人的坚守与期待。
作为“青蓝工程”的新一代传承者,2025届“华朗星”袁婧颖老师以青年教师代表身份登台。她坦言,初登讲台时曾深陷“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备课时总想覆盖所有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节奏;课堂上面对突发提问,常陷入临场应变的慌乱;与家长沟通时,也困惑于如何精准传递学情、达成教育共识。“幸好‘青蓝工程’如一束光,为我们照亮了方向。”她话锋一转,满含感恩地承诺,未来将以“空杯心态”紧跟师父步伐,把经验之谈转化为实践之策,更要传承对教育的热爱与对学生的关爱,努力成长为“四有”好老师。


随后,作为“青蓝工程”的引导者与资深教育人,语文名师范万军老师以指导教师代表身份发言。他先以华朗“华夏俊采,朗若星辰”的校名寓意开篇,盛赞青年教师是学校最璀璨的星辰,他也坦诚提及教育的“清贫”:“这条路注定与浮华保持距离,但你们的坚守本身,就值得最高敬意。”紧接着,范老师代表全体师父郑重承诺:将毫无保留分享数十年积累的经验,无论是课堂教学技艺、班级管理智慧,还是家校沟通艺术,都会倾囊相授;更愿做青年教师的“同行者”,在困惑时指引、挫折时支持、成功时共喜,与大家一同探寻教育事业中的持久快乐。



四年深耕,硕果盈枝,“青蓝工程”已成为华朗师资建设的“孵化器”和“加速器”。作为学校打造“名师资阵营”的核心工程,它以“老带新、传帮带”为纽带,将资深教师的教育智慧与青年教师的创新活力紧密相连,四年间培育出一批批教学骨干,为学校“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

仪式最后,戴胜霞校长在总结讲话中也深情回顾了“青蓝工程”四年的发展历程:从2021年9月29日第一期“青蓝工程”15位名师与17位徒弟结拜时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形成“理论培训+课堂实践+科研创新”的立体化培养体系,这离不开学校始终秉承“植基立本”的初心。她提出:“第五期的‘青蓝工程’,正是要在传承教育本真的同时,成为人工智能教育创新的深化平台,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师徒关系,开启智能时代师生成长的新篇章。”


站在第五年的新起点上,华朗学校“青蓝工程”将继续以“植基立本,成己达人”为指引,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拓宽培养渠道,让老教师的“经验之蓝”与青年教师的“希望之青”交相辉映,共同绘就华朗教育更加绚丽的明天!

声明: 本文内容为必威Betway中文版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必威中文官网首页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访校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