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她说“我想办辩论社”:从 “我想” 到 “我们”,一场始于 “异想天开” 的思辨革命
在AI浪潮翻涌的今天,我们常常讨论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但在深国预,我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让每一个年轻的生命,在这充满变革的时代里,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和位置?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由学生亲手点亮、生机勃勃的社团灯火里。



想象一下:几个志同道合的孩子,因为一个共同的热爱聚在一起,只需要六个人,就能在这片校园里开辟出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这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蓝图,而是深国预每个月都在发生的现实。近50个社团——从严谨的学术探究、奔放的体育竞技、深邃的艺术表达,到纯粹的兴趣小组——像一片丰茂的生态雨林,滋养着不同个性的生长。在这里,学生不只是加入者,更是创造者、组织者,是点燃自己心中那团火的主人。




今天,我们想走进学生Echo的世界,听听她关于创办社团的故事。其实,故事的开头很简单,源于她心底的一个声音:“我想办个辩论社。” 这个念头萌生时,连她自己都未必能预见,它将在深国预这片土壤里,如何抽枝展叶,最终长成一片令人惊叹的风景。

辩论社创始人的成长独白
01 我是ENTP,在思维碰撞里寻找快乐

| Echo作为社长代表在期末社团典礼做分享
大家好,我是Echo,来自SIFC G10V,是辩论社的创始人兼社长。作为一名ENTP人格的践行者,我始终在思维的碰撞中探寻对话的可能,在观点的交锋里收获纯粹的快乐——热情、好奇、爱表达,是我最真实的样子。而辩论,是我从小学便深埋心底的热爱。
这份热爱,始于岭南那个炎热的夏日。当我第一次目睹詹青云与陈铭在辩场上的巅峰对决,辩论便悄然成为我人生的叙事背景。无论是紧张而美好的辩论营地,还是每年必赴的华语辩坛老友赛,亦或是与朋友们深夜的模辩时光,辩论早已融入我的成长脉络。

| Echo在辩论营地对辩


| Echo在华语辩坛老友赛现场
所以,也许你可以想象,为什么我会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辩论的世界,并在这一年里,把一个最初的念头,变成了一个真正属于我们的社团。
而今天,我想和你讲讲,辩论社的故事。
就在去年,我第一次萌生出办辩论社的想法。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时候我跑去问我的学姐 Yuki:“我想在学校办一个辩论社,你觉得可行吗?”她斟酌许久,委婉地说:“从0到1办起,我觉得这事——有点悬。但你可以试试。”
02 从“悬”到满员:意料之外的惊喜
未曾想,今年我们的辩论社不仅在第二学期满员,更成功举办两场校际辩论赛,吸引近百位参赛者与观众。作为一个从零起步的新社团,这样的成绩让我倍感欣慰。赛后Yuki对我说:“没想到你真的把辩论社做起来了,为你开心。”
那一刻,我更加确信,SIFC是一个充满奇迹与机遇的地方。

当然,作为辩论社社长的旅程并非一帆风顺。第一节社课时,社团老师用英语深入地讲解“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大家听得似懂非懂,但也不太好意思开口,就这么硬着头皮听完了,直到提问环节才“原形毕露”。
然而,转折发生在第一次围绕“电车难题”的辩论训练上。即使大家讲着不那么流利的英文,甚至需要中文辅助,但我能看到,每个人都在努力地、磕磕绊绊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那种对思考、对辩论本身的好奇和执着,没有被语言的不熟练或者一点点不安轻易打败。正是那一刻闪烁的火花,给了我们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而这份信心支撑着我们走过一整年。社团内,我们每周坚持一次讲座、一次训练,保持输入与输出的节奏。在社团外,我们也和英语学科组合作举办了“英语月”辩论赛,那场比赛我记得特别清楚——不是因为我累得半条命都没了,而是因为我在那场比赛里,看到了一群真的很有趣、很有魅力的人:
Ylva 的毒舌和幽默,在赛场上意外变得锋利又有魅力;
Ada 一开口就很有信服力,稳稳地让人安心;
Angel 的表达原本就流畅,但那天格外从容自信;
Tommy的沉稳在场上是闪光的韧性;
Lukas更是拥有“一开口就让人不由自主点头”的天赋
——仿佛他天生就属于辩论的世界。






比赛结束的那一刻我突然发现,原来这些同学这么有趣,原来辩论不只是观点的交锋,还是一种……让人变得更鲜活、更闪亮的契机。
03 那些闪着光的瞬间:
辩论带来的温度与成长



| 左:Echo在辩论社结交的好朋友Ylva 、Elvira;
而温暖之外,是实实在在的成长。Lukas更是因这场比赛“上头”,从此踏上每周四与我模辩的“不归路”,后来甚至在Vincent老师的指导下斩获香港HKDO公开组亚军。他说:“打辩论前我感觉大脑从未真正运作过,现在我竟能听出逻辑漏洞了!”看着他从辩论社的小比赛起步,一路到 HKDO,从零到热爱,从新手到开始有了一点力量。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即便只真切地影响到了一个人,那我办这个社团,也已经有了最真实的意义。


| 掀桌杯辩论赛比赛现场
04 在承担中蜕变:社长的成长之路
而我自己呢?
为了有足够的能力指导社员,我每周都在努力训练、钻研各种辩论技战术。在我英语辩论生涯的第一场比赛中,我居然拿到了外研社辩论赛大学组第二名的晋级成绩。在八十多位包括一些业内辩论教练的参赛选手中,以第 11 名的成绩拿到了“最佳辩手”称号。连我自己都感到惊喜!原来,承担责任真的是成长最快的方式之一。

而校内活动的经历,则让我学会合作的真谛——“掀桌杯”其实是三个社团联合举办的成果,那是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共赢”的含义。Yuki的社会现象社非常擅长marketing,于是他们负责了所有酷炫的宣传;Tansy的配音社自带幽默的基因,于是他们制作了超有趣的小短片;而我们辩论社,则专注于赛事组织和专业部分。经历完这一切,我终于切身体会到,1+1+1,最后真的>3。只要你学会怎么真正地合作。


05 那些默默托举的手
回望这段旅程,我心中充满感激。梦想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离不开许许多多默默托举的手。我想衷心感谢深国预,感谢所有支持辩论社的老师与同学们:
助理校长美林校长知道我想办辩论社后,二话没说就帮我去寻找、联系优秀的教练;社团负责人Puah老师尽心尽力地支持我们的每一场活动,她对社团的关心和规划,细致到有时比我还认真(真的特别感动);英语外教Tristan老师和Rivash老师,在我们还非常青涩的时候,耐心协助我们办了第一场比赛;还有我们的中方执行校长“牛津爸爸”孟校,他不仅支持我们的“掀桌杯”辩论比赛,甚至愿意放下校长的身份,亲自上台和学生激辩——那画面,想想就让人充满敬意。

| 中方执行校长孟校、德育老师Liam、
最想感谢的人,是我们社团的指导老师Vincent。我在英语辩论上的每一点成长,背后都是他坚定、温柔又极其专业的指引。从怎么宣传辩论社、怎么招新,到如何办比赛、如何打好比赛、如何做裁判,甚至……连稿子该怎么写得更打动人,在我每次不知所措和迷茫无助的时候,他永远在身边,见证了我所有的高光与低谷。

感谢深国预用尊重与自由,浇灌每颗独特的种子,让我们在思辨的土壤里,倔强生长成照亮时代的光。感谢每一个人,谢谢你们陪我走过这段闪闪发光的旅程。
06 种子已成林:边界之外
一年前,我从未想过能走到今天。一年后的今天,我站在新的起点回望。我终于发现社团的价值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它不只是兴趣爱好者的聚集地,更像是一颗种子,埋在大家心中,扩展了我们每个人校园经历的边界,甚至是人生的边界。Lukas发现了思维的力量,Angel学会了用特别的方式表达心意,Wendy、Virginia、Dazzlie感受到了表达的勇气和思辨的魅力…… 而我自己,在承担责任和与人合作中,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长。从最初 10 人到如今近 20 人,每个曾在这里停留的人,都在时光里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如今我深知,辩论社并非只属于我一人,而是属于每一个曾在此发言、思考、犹豫却依然选择表达的你。在明年的愿景里,我们还会继续拓展边界——举办一场跨校辩论赛,吸引更多有趣有能之人入社,开启属于他们的辩论旅程,赋能更多人勇敢表达、学会合作、尝试组织。
梦想还很多,但我相信,只要出发,惊喜便不会停止。新学年,希望你也能开启一段属于自己的英雄社团之旅。而我将在思辨的旷野里,等你一起掀起下一场观点风暴。

Echo的故事,是深国预社团文化一个小小的、生动的切片。自创校以来,这片土壤便孕育了无数这样的故事,注册社团多达近50个,其中一些已走过十几载春秋。



| 期末社团颁奖典礼






深国预相信,真正的教育,是用心去“点燃”心灯、“唤醒”灵魂的过程。它超越了知识的简单传递,专注于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内在的特长与天赋。在全球化的图景下,我们努力创造一个环境,鼓励学生探索并深耕所爱,让他们在自主的探索与合作中,淬炼出面对未来的核心素养——思辨、沟通、协作、创新,以及最重要的,认识自我、成为更完整的人的能力。
在深国预,社团的大门永远向梦想敞开。它们宛如一个个等待被发掘的宝藏,期待着新一批充满热情与好奇的追梦者,去推开那扇门,亲手点亮属于自己的灯火,书写属于自己的英雄之旅。

你,准备好加入这场精彩纷呈的冒险了吗?
声明: 本文内容为必威Betway中文版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必威中文官网首页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访校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