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录取:“巅峰计划”如何助力狄邦追梦者奔赴常春藤
一纸录取信从美国伊萨卡飞来,落在了江南两座狄邦学校的校园。无锡狄邦文理学校与杭州狄邦文理学校在同一天收获了同一所名校——康奈尔大学的青睐。两位少女,无锡创校生Cindy与杭州创校生Tina,以惊人一致的轨迹,击中了这所常春藤名校的心脏:她们成绩耀眼,竞赛斩获佳绩、标化拿下高分;她们目光深远,在专业探索上耕耘多年;她们胸怀热忱,主动投身社区,渴望用知识和行动回应社会;她们更是跨学科探索的践行者,对大学多元自由的课程体系充满向往。

两位高中生为何能以如此惊艳的姿态登上世界顶尖大学的舞台?
天赋与努力缺一不可,更不可或缺的是背后强有力的系统支持——狄邦教育集团的“巅峰计划”在她们成长的每一步提供了最精准的助力。这是狄邦为高潜学生打造的动态升学规划体系。从标化考试的精细打磨,到竞赛人才的深度培养;从学科探究的纵深开拓,到学科发展的全面扶持;从申请策略的精准规划,到社区贡献的高位引导,巅峰计划以七大维度,全方位助力有志青年站上世界舞台。

巅峰计划设计理念
学术发展
以强基为始,以个性为辅
“巅峰计划”的设立并非只是将优秀学生聚集于一处,而是从一开始就为他们提供更具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学习轨迹。
以课程安排为例,无锡学校为诸如Cindy的学术拔尖的学生打破了常规教学节奏,为学生提供双A课程,即在A Level之余,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AP课程。在大部分中国学生选择A Level理科的大背景下,学校欲以AP提升文科修养,展现学生文理兼修的形象。Cindy便是在A Level之余选修了AP美国历史,在主修五门全是理科的背景下更添一份人文视角。
Tina所在的杭州学校则因其“校内标化备考一体化”而独具优势。从九年级起,Tina便在校内开始了语言及标化所需的逻辑、思辨、修辞鉴赏等能力的全部进阶。雅思、托福、SAT备考无需再寻找校外机构,而是由驻扎在校内的考培导师与学科导师组成“双导师制”,定期跟进学生的学术状态与考试进度。Tina在十年级结束前即完成SAT出分,使她在十一年级可专注于专业探索和社会实践,大大提升了申请准备的质量与节奏感。


杭州学校考培项目备考规划及成果
课程之余,两位同学更是竞赛硕果累累,Tina获英国生物奥赛(BBO)金奖、美国生物测评(BIO USACN)银奖,Cindy则包揽BBO金奖、剑桥化学挑战赛(C3L6)全球金奖、美国学术十项全能(USAD)写作项目全国第一、美国高中数学建模比赛HiMCM全球一等奖,无锡地区最高分。

而这背后,是一支高度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在支撑。
Cindy的数学建模比赛由巅峰教师Dr. Wang亲自带队,利用CCA下课后的时间无偿完成从建模到论文的全程指导。而毕业于剑桥大学的Simon老师、化学博士Dr. Zhu和毕业于复旦大学的Fisher老师则分别辅导了她的物理、生物、化学等竞赛。
在杭州学校,巅峰项目负责人李立老师更强调了教师的“跨功能性”——每位巅峰教师,不仅要具备国际课程的教学能力,还需衍生出学科竞赛的指导能力、顶尖高校申请笔面试的指导能力、带领学生做深度科研或是论文写作指导的能力。比如今年荣获丘成桐中学科学奖(数学)总决赛优胜奖的毕业生便是由巅峰教师,金牌数学竞赛教练指导。现下,经济老师正辅导着九年级学生参加John Locke论文竞赛,而巅峰的人文老师,同时也是带领学生制作校刊的主编……这样的团队配置,让学生在同一个体系中就能完成从课程学习到学术竞争力构建的完整路径,无需“跳脱体系”去寻求外部资源。

杭州学校巅峰计划师资
不难发现,巅峰计划在“差异化教学”之上,强调“个性化生长”。每位学生的课表、竞赛策略、学习节奏,都是高度定制化的结果。定制能力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的深度了解与信任。
不仅如此,巅峰以群体氛围打造学生自驱力,保证了班级的“学术浓度”与“内在动能”。Tina坦言,自己从不是最吸睛的那类学生,但正是班级里这群“有才华又努力”的同学给了她强烈的归属感。“我们经常会在做项目时相互帮忙,社团也是和同班同学组起来的,这种氛围不是说‘我得比你强’,而是‘我想跟你一起把事情做成’。”

在巅峰计划的理念里,学术发展不仅关乎分数与奖项,更是学生思维能力、自我认知与未来方向感的整体构建。这是一场系统工程,而非竞赛冲刺;是一种长期共育,而非短期拔高。
专业探索
从兴趣起步,向科研进发
在申请康奈尔时,无论是Cindy钟情的材料科学专业,还是Tina倾心的食品科学专业,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不属于传统高中课程所涵盖的内容。学生如何从日常课程中走出,进入高度跨学科、具有未来前沿感的专业领域?答案是巅峰计划早早就埋下的种子。
巅峰计划将“学科探究”纳入整个学生培养路径的核心模块之一,并非等到申请季临近才仓促展开,而是在九、十年级阶段就有系统部署。无锡学校更早在九年级就为巅峰学生设置了“学科认知课程”,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清单、思维图谱和导师对话等系列方式,从多个维度审视自己各学科的能力与倾向,给予往后专业方向的确定启发。通过课程,Cindy在材料分析板块中得到了灵感。
11年级的秋天,Cindy收获了Pioneer先锋国际研究项目的录取。Pioneer由美国大学教授亲自指导,要求学生不仅在学科能力上拔尖,更需具备学术表达与研究思维。项目按照学生各学科能力与探索欲安排研究主题,Cindy被划分至材料科学小组,这成为她深入探索相关领域的起点。她在项目中熟练掌握了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围绕热电传导碳纳米管的结构设计进行了全面研究和学术论文。千数次的实验模拟以及科研中途一次重大的模拟器崩溃让她感受到科研的严谨与挑战,共鸣着遇到困难迎头而上、千方百计解决的决心,同时也激发了她对工程学科更深层次的兴趣。

杭州学校则通过丰富的资源配置打造了学科探索的机制。Tina对生物学的兴趣萌芽于九年级,彼时她参与了由学校老师开设的“根与芽”环保组织CCA,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室探究的方式进行了福寿螺物种入侵的研究。来到十一年级,出于对食品科学的热爱,她进入大学实验室,研究起外源褪黑素对西兰花保鲜的作用机制。她坦言,刚进实验室时连仪器都认不全,但慢慢就能熟练且独立地完成操作,过程更是让她提前感受了大学实验室氛围。正是这种“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的经验,让她的爱好不止步于兴趣,而是通向脚踏实地的科研旅程。

巅峰计划的学科探究体系,不是一个填空题式的“生涯规划表”,而是一个不断被点燃、被验证、被推进的成长系统。从认知引导、资源链接到时间结构的保障,它所给予的,不只是一次科研的机会,更是一次次“探索自己”的可能。
升学指导
精准规划,推开藤校大门
如果说学术与科研是学生能力的“底盘”,那么升学指导便是整车行驶的“方向盘”——尤其是在面对顶尖高校时,更需系统性策略和高度贴合个体的指导。
“那时候我其实对申请美国高校还在犹豫,”Tina回忆道,“是老师推荐我去参加哈佛的Dean’s List,亲身体验美国大学生活,回来之后我才坚定了主申美国。”
这是哈佛大学专为中美文化交流而设立,让中国高中生有机会在学期内亲身参与哈佛本科课程,体验哈佛学术氛围、学生生活的项目。Dean’s List并非公开招生,而是由学校内部推举“高潜力学生”。Tina在哈佛以旁听生身份参与了鸟类学课程的课堂讨论,在始祖鸟起源的辩论中深刻感受到“学术的自由和思想的碰撞”。与此同时,升学团队也根据她的专业方向和学习需求,协助她精准锁定康奈尔农学院的食品科学专业——强调可持续、鼓励跨学科,与她多年来围绕生态、健康、自然主题的项目形成了天然呼应。

而在无锡学校,Cindy的升学指导更像一场“节奏与精度的博弈”。Cindy是个多线作战的全能型选手,她在申请季期间不仅要完成所有大学申请文书,还同时参加爱丁堡公爵金奖项目,兼顾女篮校队的训练和比赛。如何平衡学习与申请?如何缓解内耗与焦虑?她的升学指导老师Jessie每日与她沟通,化整为零地拆解每一项申请任务,帮助她建立“申请进度表”,送上零食和鼓励。英国方面,她还拿到了帝国理工学院的面邀,并成功完成了长达4小时的面试,最终一举拿下Offer。

申请季的每一次头脑风暴,每一封文书,每一场模拟面试,均有升学和学科老师的追踪与指导。从专业、选校、定位、拆解申请任务,到调节心理状态,全程的陪伴让每一个关键节点无缝衔接。
社区贡献
从学生到改变者
藤校看重社区贡献,希望学生具备一种面向社会的姿态:你是否关心身边的人?你是否愿意走出自我,去承担一份责任?
Cindy和Tina,恰恰都是这种“带着火种”前行的学生。
Cindy的社区贡献之路,始于八年级。彼时,无锡学校开设了启智支教项目,她被选拔来到湖南的小山村,为那里的孩子们教授体育课程。这一去,便造就她整个中学阶段最长线的活动投入之一。历经五年的发展,启智项目越发成熟,Cindy从组员一路成长为项目负责人,不仅负责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团队的面试与培训,还承担起行程安排、安全统筹、资源筹集与物资采购。她甚至自发组织了当地的第一场小学运动会,带着奖牌、器材、计划表,与伙伴们一起让一场体育盛宴成为山区孩子最开心的回忆。她早已不只是“做公益”,而是在建设一个规范、可持续、有传承的社区行动体系。

来到杭州学校,Tina则将自己的环保理念转化为一次跨界协作。
十一年级,她发起了名为“缝补自然”的公益展览——一场由高中生自主策划、宣传、招募、布展、执行的完整策展项目。她联系校内初高中部学生艺术家、设计布展图纸、寻觅社会场地资源,并登上校会,为展览做了一场“招展宣讲”。“我以前很内向,但在一次次与艺术家、志愿者、校方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原来我可以推动一些有意义的事情。”Tina感叹。
这不仅仅是一次策展或一次学生活动,更是Tina在环保议题上长期投入的延续——从十年级的福寿螺入侵研究,到十一年级的保鲜技术实验,再到环保策展,形成了一个由“个人兴趣”到“社会行动”的闭环。巅峰计划给予她的,不仅是平台与资源,更是一种“信任感”:你愿意做,就有人愿意陪你把事情做成。



这些真实、长期、充满情感的社区故事展现了一条清晰而有温度的成长线,成为了她们申请故事中最打动人的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将学生的“潜力”转化为“行动”,将“零散的努力”编织成“连贯的故事”。它既提供资源,也提供认同,它陪伴每一个试图成为建设者的年轻人。
结语
什么是“巅峰”?
“巅峰”,并非单指申请上的成功,而是学生在过程中实现的“最好的自己”。在Cindy与Tina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种更完整的教育图景:有系统性的支持,也有个体的坚韧;有学术的强度,也有心灵的广度;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也有对所在社区的责任感。
在狄邦,“巅峰计划”并非遥不可及,它只是给予每一位愿意攀登的学生,一个向上走的路径——从学术发展到专业探索,从升学指导到社区实践,七大模块彼此交织,最终成就的是一群带着理想出发的少年。
特别感谢
无锡狄邦文理学校升学指导Nancy老师、Jessie老师
杭州狄邦文理学校巅峰负责人李立老师、巅峰导师Zoe老师
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声明: 本文内容为必威Betway中文版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必威中文官网首页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访校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