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州到上海,中美学子共赴文化之约
七月的风带着梅雨初歇的湿润,轻轻掠过少年的肩头,他们的足迹印在了江南的画卷里。一场跨越太平洋的文化相遇,像一本正在书写的青春手札——苏州的绣绷上绷着千年的文脉,外滩的灯火跳动着现代的韵律。少年们不同肤色的手,正为这个故事写下温暖的序章。
一场以“探秘江南水乡·魔都魅力”为主题的中美学生文化交流活动在上海和苏州两地圆满落幕。昆山狄邦华曜学校的9名学子与12名美国学生携手同行,在为期四天的研学之旅中,不仅领略了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更通过深度互动与协作,收获了跨越国界的友谊与成长。
在苏州丝绸博物馆的古朴展厅里,时光仿佛放缓了脚步。中美学生围坐在苏绣大师身旁,指尖穿梭的丝线不仅连接着绣绷的两端,更串联起两个文明的对话。中美学子会晤的第一天,学子们先前往苏州丝绸博物馆参观,而后即前往善水苏绣工作室进行苏绣非遗体验。
Thompson同学在尝试多次后终于完成了苏绣体验的绣样。在制作过程中每一针都需要极大的耐心,但当看到成品时的成就感难以言表,也让他们明白了为什么说'慢工出细活'。
当晚的最后一站是前往苏州的同里古镇,开展了夜游同里活动,体验水乡文化,当晚也选择了在此住宿,更近距离的体验江南水乡的生活,品尝更具特色的江南菜系。
这些精心设计的体验活动,不仅让美国学生直观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更让狄邦华曜的学子们在担任"文化使者"的过程中,重新发现了传统的价值。
第二天与第三天的行程均聚焦在了上海这座历史与时尚并存的城市。这场文化之旅犹如一场精心设计的时空穿越,让学生们通过上海这座城市的年轮,触摸历史的沟壑与未来的棱角。行程中那些饱含深意的地标选择,不仅展现了上海的多元面孔,更在年轻心灵中播下了人文思考的种子。
在提篮桥历史风貌区,犹太难民纪念馆的斑驳砖墙静静诉说着80年前的动人故事。当学子们走过"上海名单墙",凝视着那些被中国百姓庇护的犹太难民姓名时,让他们看到战争阴霾下人性的光辉。
中国学生则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的城市曾在二战时期扮演过如此重要的国际人道主义角色。纪念馆出口处那面写满幸存者感言的墙壁,让不少同学驻足沉思——历史的重量,在这一刻变得具体可感。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浦东陆家嘴的现代天际线。当学生们站在东方明珠259米高的全透明观景台上,脚下的黄浦江如同时光的河流,将老城厢的石库门与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连接在一起。
Maggie同学特别提到中华艺术宫的动态《清明上河图》:"那些会动的古人、流淌的河水,让课本里的历史突然'活'了过来。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正是行程设计的深意所在。
在感受历史文化与现代繁华之后,当晚行程也给学子们安排了放松的环节。前往上海马戏城观看马戏表演,此次对马戏表演也获得了他们的一致称赞。
上海马戏城的红色帐篷里,高空飞人划出的弧线照亮了Esme惊喜的瞳孔。她在日记里记下的"难度超标的马戏",实则是这场文化交流最贴切的隐喻——就像杂技演员在钢丝上寻找平衡,不同文化背景的少年们也在试探中建立默契。那个七月的夜晚,意外收获了超越表演本身的文化默契。
从苏州河畔到黄浦江边,从战火中的庇护所到璀璨的城市会客厅,这些精心串联的地标不仅展示了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更让年轻学子们懂得:一座伟大的城市,既要有直面历史的勇气,也要有拥抱未来的胸怀。
转场至上海豫园,飞檐翘角的古典园林为中外学子提供了沉浸式的文化课堂。当学子们身着汉服穿行在九曲桥,他们也更深刻的领略到了中国园林所讲究的含蓄美,每个转角都可能藏着惊喜。这番解说让原本只是拍照打卡的游览,升华为一场生动的文化解读。
在城隍庙品尝小笼包,在新天地石库门领略上世纪法租界的繁华,轻松愉快的互动恰恰成为了最自然的文化交流。当看到我们的学生自信地向外国伙伴讲解苏绣的历史,或是示范汉服的穿着礼仪时,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文化输出的喜悦,更是一代年轻人文化自觉的觉醒。这种双向的文化认知与情感共鸣,正是本次交流活动最珍贵的收获。
在这场中美文化交流活动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从初识到相知,共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乐章。
本次活动采用了中美学子组成“学伴”,学伴制的精心设计为两国学生搭建了真诚交流的平台。Celine与她的美国学伴Caitlin从初次见面的腼腆微笑,到能够畅谈彼此的生活趣事。" Caitlin总是热情地把我介绍给其他美国同学,"Celine在活动结束后给我们分享,"这让我感受到真正的友谊不分国界。" 而Esme与Matilda这对搭档,则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建立了深厚情谊。
学子们从这次文化交流活动中的各个部分都取得了不同的收获,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学到了知识,游历了城市,也收获了友谊,我们来看一看活动结束后他们的反馈。
这次交流活动的行程安排非常充实,每天都有丰富的参观和学习任务。虽然时间很紧凑,但让我有机会接触到许多著名的景点和文化遗址,尽管有些疲惫,但这样的安排让我感到非常值得。
——Elsa
我的学伴Caitlin是一个很热情的人,她把我介绍给了其他的美国同伴,让我感到她们的包容。在和她们交流的过程中我更加了解了她们的文化,同时我的英语也有得到锻炼。这次旅程不仅让我对我所居住的城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收获了来自不同国家朋友的友情。
——Celine
我最喜欢的还是上海,我第一次登上了东方明珠看到了全玻璃观台,还去到了中华文化宫看到了会动的清明上河图,觉得非常的震撼。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与美国学者深度交流。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类似的研学,可以去到中国其他的地方了解更多的文化。
——Rita
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成为友谊的催化剂。在苏州刺绣体验时,中美学生互相帮助穿针引线;在外滩任务中,他们协力完成挑战;就连观看马戏表演时同步的惊叹声,都成为无需翻译的情感共鸣。
分别之际,学生们依依不舍地交换联系方式与手写贺卡,更多的同学则约定要保持联系,继续分享各自的生活。这场短暂而深刻的文化交流,不仅让两国学生收获了珍贵的友谊,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跨文化理解的种子。当年轻人以开放的心态相遇,文化的差异反而成为友谊的桥梁。这些美好的情谊,终将在未来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声明: 本文内容为必威Betway中文版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必威中文官网首页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