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题到解人生 | FLA中学部教师共读一本书(二)


从解题

到解人生

FLA|中学部



在许多人眼中,数学或许是公式与定理的冰冷组合,是逻辑与计算的精密推演。然而,对于深耕讲台的数学教师而言,数学教育远不止于此——它关乎思维的启迪、方法的锤炼、状态的激发、人生的引导,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修行。三位背景各异、教龄不同的数学教师在潜心研读《教师的五重境界》后,从各自独特的教学实践与生命体悟出发,书写了他们攀登“五重境界”的感悟与思考。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阅读心路,感受数学教育中蕴含的温度、深度与高度。
初读《教师的五重境界》,便觉如获至宝。这本书由万玮老师精心撰写,它就像一座明亮的灯塔,为我们这些在教育之海中奋力前行的教师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书中,万玮老师将教师的职业发展精妙地划分为五个境界,分别为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和教自己。这五重境界层层递进,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教育宏图,每一层都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与无尽的智慧。它们并非孤立存在,也无绝对的高低之分,而是共同构成了教师工作丰富多彩且意义深远的不同方面。
教知识,这无疑是教师工作的基石。就如同盖房子,没有坚实的地基,一切都无从谈起。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将系统的知识清晰、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构建起知识的框架。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仅仅传授知识远远不够。这就如同给学生 “鱼”,却没有教会他们 “渔” 的本领。于是,教方法应运而生。教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他们学会如何自主学习,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解课文的内容,更要传授阅读理解和写作的技巧;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单纯地记住答案。
但教育的意义不止于此。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积极向上、充满热情的学习状态,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这便是教状态的重要性所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心理和学习态度,帮助他们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都可能成为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火花。记得有一次,我注意到班上一位平时内向的学生在课堂上眼神游离,情绪低落。课后,我与他耐心交谈,了解到他因为家庭的一些琐事而心烦意乱。我给予他理解和安慰,并鼓励他在学习中寻找乐趣,逐渐地,他重新找回了积极的学习状态,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Jason Li





作为教龄十年的国际课程数学教师,我曾执着于“教知识”与“教方法”——如何将微积分讲得透彻、如何让国际学生跨越语言障碍理解概率论。然而,读完万玮老师的《教师的五重境界》,尤其是“教自己”一章,我深刻意识到:真正的教育并非单向传递,而是以自我为起点,用成长的力量感染学生。
1. 数学课堂中的“破框思维”:从解题者到终身学习者
国际课程的教学常让我陷入“工具理性”的焦虑:学生是否掌握了应试技巧?能否在CIE考试中取得A*?但书中“破框思维”的启发我反思:数学的本质是思维的训练而非答案的堆砌。我开始尝试将“教自己”融入课堂——例如,在讲解向量时,我主动分享自己研究拓扑学的心得,展示数学如何从抽象概念演变为现实应用。这种“暴露式教学”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更让学生看到教师对学科的热爱与探索。正如木村种苹果的“傻瓜精神”,我逐渐学会放下“正确答案”的执念,鼓励学生与我一起“试错”,在推导中体会数学之美。
2. 跨文化教学中的“人格示范”:未婚教师的身份重构
未婚未育的身份曾让我质疑自己是否缺乏“育人”的情感经验。但书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智慧点醒了我:教师的人格魅力无关婚育,而在于能否以真诚与专业赢得信任。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我尝试用数学语言搭建桥梁——例如,通过斐波那契数列讨论东西方美学差异,借助博弈论分析国际热点问题。这种“学科育人”的实践,恰恰是“教自己”的延伸:当我以开放心态拥抱多元文化时,学生也学会了用数学思维理解世界。
3. 职业倦怠期的“自我觉醒”:从经验者到反思性实践者
十年教学生涯难免陷入重复与疲惫,但书中“教育是中年人的事业”让我豁然开朗。我开始实践“三三原则”——每周记录三个教学灵感、整理三个跨学科案例、与学生进行三次深度对话,并且许多让人反思的谈话往往并不发生在课堂时间。其中一次特殊的深度对话源于我的体重管理实践,当学生们发现我减重超过20kg,便好奇询问我的方法,当他们发现每日午餐餐盘中规律出现的彩虹餐盘——绿色西兰花、橙色胡萝卜、白色鱼肉与棕色糙米以固定比例排列时,他们的好奇目光触发了特别的教学契机,同时我吃饭时“先蔬菜,再蛋白,最后碳水”的饮食方式,也吸引了学生们关于血糖,胰岛素,体重反比关系的浓烈兴趣。而这些正是我校倡导的“三餐两点”健康饮食计划在生活中的具象呈现。这段有趣谈话经历被我写成教学日记,成为后续课堂的教学素材。这种“记录—复盘—迭代”的循环,让我跳出“熟练工”的窠臼,重燃对教育的初心。
在“教自己”中遇见教育的光
万玮老师曾说:“教师不是教,而是学。”作为国际课程的数学教师,我深刻体会到:当我在深夜钻数学问题时,当我在失败的教学设计中坦然向学生道歉时,当我在跨文化课堂中与学生平等对话时——这些“教自己”的瞬间,早已无声地塑造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未来的教育之路,我将继续以数学为舟,以自我为桨,载着学生驶向思维与人格的彼岸。
——Vito Liu




初读万玮老师的《教师的五重境界》,如同在春日里品茗,一股清新而又隽永的滋味在心间缓缓散开。这本书没有艰涩的理论堆砌,也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以一种朴实而又深刻的笔触,将教师的成长历程比作攀登五重境界,层层递进,引人深思。
第一重境界:教知识——“生存”。初入杏坛的新手,往往忙于应付日常教学,在琐碎中求生存。这让我回忆起自己刚踏上讲台时的青涩与慌乱,为了备好每一堂课而焦头烂额,为了管好课堂纪律而绞尽脑汁。那时,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本能,一种责任的驱使。
随着阅读的深入,第二重境界:教方法——“胜任”徐徐展开。当教师逐渐熟悉教学流程,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时,便进入了这一境界。这时的教学开始融入一些技巧和方法,但更多的是对既有经验的复制和模仿。如同工匠般,熟练地操作着手中的工具,却少了一份创造的灵感。
第三重境界:教状态——“专业”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当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教学反思,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时,教学便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开始融入了个人的智慧和理解。如同艺术家一般,开始在画布上挥洒自己的色彩,力求将知识以更生动、更有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然而,万玮老师并没有止步于此,他继续钻研到第四重境界:教人生。我认为这一重境界可以概括为“卓越”。这不仅仅是对教学技能的精益求精,更是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卓越的教师拥有独特的教学风格,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他们的课堂充满活力,他们的学生受益匪浅。读到这里,我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佩之情,这是一种对教育的至高追求,一种将教学融入生命的热爱。
最令人心驰神往的莫过于第五重境界:教自己。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教学层面,上升到一种教育思想的高度。引领者不仅是优秀的教师,更是教育的思考者和创新者,他们能够影响和带动更多的教师共同成长,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这是一种博大的教育情怀,一种深沉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的五重境界》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攀登路径,而是以一种启发式的语言,引导我们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审视自己所处的境界,并激励我们不断向上求索。它让我明白,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唯有不断学习、反思、实践,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突破自我,实现更高的价值。
——Anton Zou


这不仅仅是三篇书评,更是三位数学教育者共同谱写的一曲关于“数学育人”的协奏曲。Jason 的务实与温情,Vito 的跨界与自省,Anton 的哲思与格局,无不生动印证了万玮老师的思想在数学课堂中的真实映照。他们用自身的探索证明:数学教学,可以是从“解题”技巧的传授,升华到“解人生”智慧的启迪;数学教师,可以从知识的传递者,成长为方法的教练、状态的点燃者、人生的引路人,并最终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的蜕变与超越——这,正是阅读《教师的五重境界》带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也是数学教育的永恒追求。
声明: 本文内容为必威Betway中文版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必威中文官网首页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