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3年辗转4校!这对插班姐弟的故事,戳中无数家长择校心结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三年前,吴妈妈在宁乡租下房子,将教育的重心从“多方寻觅”转向了“深度陪伴”。从长沙多所学校到宁乡市碧桂园学校,这个家庭的求学轨迹曾充满波折。
但如今谈及最终的选择,吴妈妈的语气里满是笃定:“我们始终在寻找一所能“看见”孩子个体差异的学校,而宁碧,恰好回应了这份期待”。
01
择校踩坑记:换了4所学校,终于避开了“唯分数”的坑
NXCGS
在与宁碧相遇前,姐弟俩的求学经历,曾让吴妈妈深陷教育选择的焦虑。
姐姐可可一年级便开启寄宿生活,“每个星期我都会接到班主任和数学老师的电话”,说“这周拼音没过关,要麻烦在家里过下关”,数学老师又说“这周的加减法没有过关,麻烦过下关”。当时吴妈妈在成都创业,每周都是周五飞回来,周天又飞回去,坚持了差不多一年。
后来转入公立学校,四五十人的大班额里,“教学重心都是向分数倾斜,90分以下的孩子会被单独拉一个群去布置作业”。可可曾回家问“妈妈,是不是我不够优秀”,那份对孩子自信心的冲击,让吴妈妈倍感心疼。

弟弟达达的成长困境则更为具体,“他写着写着作业就钻到桌子底下去了”,在之前的学校,班主任虽然会说“他不愿意写没关系,让他带回学校来,我会带他一起完成”,但“时间久了发现身边很多朋友都转学了,校长也换了,我们就觉得这学校是不是有点不太稳定?”
这时转机出现了,家中长辈在参观宁碧后,都认为“这里的校园环境和师生氛围更适合孩子”。受此触动,吴妈妈也两次走进校园,与校长、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强调不只看成绩,更看重孩子的状态和成长,这完全说到了我们心坎上。也正是这种共识,让我们决定留下来”。
02
插班生变形记:从“不敢开口”到“主动报名”,变化藏在细节里
NXCGS
在宁碧的时光里,姐弟俩的蜕变轨迹各不相同,却共同印证了教育最动人的模样——当孩子被看见,成长便会自然发生。

姐姐可可刚转来时,英语几乎是“零基础”。“之前她的英语作业我都要手把手的带着完成”,吴妈妈回忆道。
如今,她不仅能独立完成A班作业,英语老师也特别反馈:“可可的英语进步很大,每个星期作业都写得非常好,态度也很好”。
更大的变化发生在舞台之下与班级事务中。从最初因担心出错而回避报名,到现在“只要能上台,她就能去发挥”;从普通学生到连续多个学期担任班干部,这学期更当选了班长。

“班主任特别看重她的责任心和认真的态度”,吴妈妈欣慰地说。这种责任感的培养也体现在学业上——有次作业耽搁了,她宁可熬夜也要完成,说:“这是我自己该承担的”。
弟弟达达的转变则走了另一条路径。曾经那个“写着写着作业就钻到桌子底下”的男孩,如今成了班级里的“活力引擎”——主动报名象棋比赛、棒球训练,在CAS课上“不但自己报,他还拉着班上的同学、隔壁班的同学都跟着一起报”。

在达达身上,吴妈妈看到了弥足珍贵的东西:“他每天精神饱满,眼里永远散发着阳光。不管走到哪里,身边的朋友、家长、亲戚都说,他眼睛里面永远都散发着一种阳光”。
最让达达难忘的,是邓校长给的那颗棒棒糖。他兴高采烈地回来说,“妈妈,我今天收到了邓校长的棒棒糖!一开始被叫去办公室的时候,以为犯了什么错,结果是校长表扬我上课认真听讲,主动回答问题”。“校长记得我!”——这句简单的话背后,是一个孩子被真正“看见”后的喜悦与自信。
从学业进步到担任班干部的责任担当,从回避舞台到主动报名,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正悄然见证着教育最本质的回归: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在信任与期待中长成更好的自己。
03
留守的底气:在众说纷纭中,我为何坚定选择
NXCGS
六年级毕业,站在升学的十字路口,吴妈妈和许多家庭一样,需要对孩子的教育路径做出重要选择。当身边出现不同声音时,她没有盲从,而是选择相信自己的观察与判断。
“我更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学校实实在在的行动”。她说,这份信任,源于一次次真切的体验:当她提出孩子的学习问题,“学校马上就有回应,老师会针对性安排一对一辅导,还会主动跟我沟通孩子的进步情况。”更让她触动的是与校领导的深度交流,“汪校长坦诚地分享了学校的改进计划和具体措施,这种直面问题的态度,给了我很大信心”。

进入初中后,她看到了更多积极的变化:班主任保持着密切的家校沟通,及时反馈孩子们的成长点滴;学科老师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在校园帐篷节活动中,她看到“汪校长也在人群中跟孩子们互动,去感受这个舞台的这种热情”。这些细节,都让她感受到学校的用心。
“我愿意留下来,和学校共同期待这种改变”。如今,她将更多精力投入家庭教育:精心准备每一餐,合理安排午间的英语打卡,陪伴完成课业。对于弟弟数学仍需努力的情况,她保持着平和的心态:“上次周测他进步了6分,老师特别找我沟通了他思维上的变化。这种对过程的关注,让我更确信自己的选择”。

04
最好的教育:不是“复制优秀”,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做自己
NXCGS
看着女儿可可专注地整理学习笔记,听着儿子达达兴致勃勃地分享校园趣事,吴妈妈逐渐领悟到:真正的教育,不是用一个模子刻画所有的孩子,而是为不同的种子提供各自需要的土壤。
姐姐可可在这里找到了节奏,不仅学业稳步进步,更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屡获佳绩;弟弟则在运动场和团队活动中大放异彩。他们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诠释着成长的多元可能。




“我不要求他们一定要拔尖,但要全方面去突破,自己去尝试、去挑战”。吴妈妈的这句话,恰与宁碧“让花成花,让树成树”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在宁碧,教育也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它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通过个性化的课程设置、专业的师资支持和温暖的教育环境,帮助每个孩子认识自己、成为自己。当学校愿意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当教育能够顺应每个孩子的天性,成长就会以最美好的姿态自然发生。
声明: 本文内容为必威Betway中文版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必威中文官网首页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访校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