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美师生如何用一场鱼灯创作,让非遗传承人为之惊叹?
当00后学子遇见百年非遗
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在广佛佛罗伦萨小镇的非遗鱼灯讲座中
辰美学子王怡鸥同学交出了一份惊艳答卷——
她的作品《鱼灯万象》不仅斩获“灵思巧构奖”
更闪耀于小镇圣神广场
将传统鱼灯变为连接古今的公共艺术
这份荣誉,既是她的高光时刻
更是辰美艺术教育成果的生动缩影
本期,我们一同聆听
王怡鸥同学与导师曾文君老师
讲述荣耀背后的创作故事

国家级非遗项目(佛山彩灯)非遗传承人黄敏言老师为辰美学子王怡鸥同学颁奖
辰美G12 纯艺专业
王怡鸥
王怡鸥的获奖作品《鱼灯万象》,根植于佛山深厚的传统鱼灯文化,却并未止步于形制上的模仿。“我希望突出‘灵巧’这一特质,将鱼灯从传统手提样式升华为具有空间体量感的雕塑装置,”她如此阐释创作初衷。这一理念赋予非遗鱼灯以当代艺术的语言,让静默的传统符号“游”入现代视野,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王怡鸥同学与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
面对“鱼灯”这一被多次演绎的主题,如何跳出固有思维、展现新意,成为王怡鸥面临的主要挑战。她选择在造型结构、光影运用与材质表现上融入个人理解,既延续鱼灯吉祥圆满的文化寓意,又注入现代审美与空间意识。这种“承古而不泥古”的创作态度,使她的作品不仅获得最终大奖,更获得非遗传承人黄敏言老师的高度认可——传统技艺在年轻一代手中,真正实现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王怡鸥同学的获奖作品《鱼灯万象》日前在广佛佛罗伦萨小镇展出
作品最终以装置艺术的形式,构建出一处融合传统精神与现代美学的视觉场景,既保留了鱼灯灵动飘逸的非遗基因,又展现出强烈的当代艺术感染力,成为连接过往与当下、传统手艺与当代艺术的有力见证。
将作品从校园工作室搬到热闹的小镇,对王怡鸥来说,是一次既兴奋又真实的体验。“没想到自己的作品能走出校园,被来往的行人看到、讨论,这种感觉很奇妙,”她笑着说。当鱼灯在广场亮起,非遗不再只是课本里的词汇,而成了每个人都能感受的温度。这也让她意识到,艺术真正的影响力,正在于它能连接不同的人,触发真实的共鸣。

王怡鸥同学平时喜欢观看艺术展览
这份成功的背后,离不开王怡鸥的指导老师——辰美国际艺术科组长曾文君老师(Josie)的陪伴与指导。“她不像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更像一个懂我的创作伙伴,总在我犹豫时推我一把,让我有信心把想法实现出来。”
而辰美提供的专业设备、跨学科课程,以及小镇给予的展示机会,共同织成一张支持网络——让创意不被束缚,让尝试被允许,也让王怡鸥敢于把“可能”变成“可以”。





辰美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这次获奖像一束光,照亮了王怡鸥前行的艺术长路。她坦言,这次经历让她更加确信:将非遗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不仅是兴趣所在,更是一条值得深耕的创作路径。未来,她希望继续在这条路上探索,让传统手艺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在升学规划上,她也展现出清晰的视野与务实的态度。目前她正计划英美双申,并重点关注爱丁堡大学等世界顶尖艺术院校。“奖学金也会是考量的因素之一,”她笑着补充。这份既怀揣理想又脚踏实地的心态,正是辰美学子国际视野与成熟规划的生动体现。

王怡鸥同学
而对于那些同样心怀艺术梦想的同学,王怡鸥送上一句真诚而有力的话:“别因为害怕不完美,就迟迟不敢开始。很多灵感,其实是在动手的过程中、甚至是从那些‘错误’里偶然跳出来的。所以,别想太多,先动手再说!”
这句看似简单的建议,背后是她真实的创作体悟,也呼应了辰美艺术教育所倡导的理念:在实践中学习,在尝试中成长。无畏试错,方能突破。

王怡鸥同学在非遗鱼灯讲座上分享作品的创作灵感
辰美国际艺术科组长
曾文君 Josie Zeng
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纯艺术硕士
曾以策展人和艺术家身份参与多个国际国内展览
Q
在这次“非遗鱼灯”的创作项目中,您主要在哪几个方面给予了王怡鸥同学指导和帮助?
Josie:我的指导主要聚焦于三个层面:一是概念深化。当怡鸥提出想做“好看的鱼灯”时,我引导她思考背后的文化寓意和当代叙事,将创作从形式美感提升到“古今对话”的精神层面。二是结构实现。面对天马行空的创意,我协助她将构想落地,共同探索如何用现代材料演绎传统质感,并解决大型装置的稳固性等实际问题。三是视觉平衡。我帮助她在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之间找到平衡点,让作品既有非遗底蕴,又符合当代视觉经验。
最关键的是引导她完成从“感性喜好”到“理性创作”的跨越,学会将灵感转化为系统性的艺术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见证了她从创作者到青年艺术家的成长,作为她的指导老师我感到非常欣慰。

王怡鸥同学的鱼灯作品在夜晚呈现出不一样的艺术美感
Q
在您看来,王怡鸥同学的这件作品最独特、最打动您的地方在哪里?
Josie:王怡鸥同学的作品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其清晰的概念逻辑与精准的形式语言的统一。首先,是对非遗核心的提炼与转化。她敏锐地抓住了“鱼灯”作为民俗活动中的“光”与“生命”的象征意义。因此,她没有追求形态的完全仿真,而是将设计重点放在了内部光影的节奏变化上。其次,她的作品在视觉上非常整体。她大胆简化了外部造型,使用了更具现代感的材料,传递出了鱼灯温暖、灵动的神韵。
Q
我们注意到作品将传统非遗与现代设计进行了结合。在平时的教学中,您是如何引导学生去实现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的融合与创新的?
Josie:我的方法不是直接给答案,而是带他们走一个“深潜-对话-再造”的过程。
⭐️“深浅”,要求学生超越表面符号,深入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
⭐️“对话”,引导学生寻找传统与当代生活的共鸣点,建立个人化的情感连接。
⭐️“再造”,鼓励学生们大胆解构传统元素,运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创造性转化。
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质上是帮助学生完成从文化认知到个人表达,再到艺术创新的完整闭环。

Josie与学生在辰美艺术市集上亲切合影
Q
在王怡鸥同学的整个创作过程中,您看到了她怎样的成长和变化?
Josie:王怡鸥在这个项目中充分展现了她的执着、韧性与开放的思维。面对方案的一次次修改,她从不气馁,反而愈战愈勇;她善于倾听建议,并能理性吸收、融入自己的思考。最令人欣慰的成长是,她从凭借直觉与才华进行表达,到如今能以系统性思维驾驭项目,展现出卓越的执行力与批判性思考。这正是一位“准艺术家”专业素养日趋成熟的生动证明。
Q
在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您个人最珍贵的收获是什么?这对您的教学理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Josie:最让我触动的是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双向学习的过程。年轻一代拥有独特的视角和与生俱来的数字感知力,在指导他们的同时,我们也常常被他们的想法所启发。保持开放的心态,与学生一同成长,正是教育最动人的地方。
作为老师,我们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宝库,为他们提供路径和工具,但真正的发现与创造,必须由他们自己完成。尊重并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才是教学的核心。





辰美学子充满创意的作品展示
王怡鸥同学的精彩绽放
恰如一粒种子找到了最适合的土壤
辰美“植根中国,融通世界”的教育理念
从不局限于技艺的传授
更致力于点亮每个学子
内心的文化自信与创新勇气
在这里,我们见证一个个年轻的灵魂被唤醒
他们不仅在自己热爱的道路上闪闪发光
更成长为连接过往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声明: 本文内容为必威Betway中文版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必威中文官网首页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访校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