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冰蔚 Cheryl Xie
生化教师、班主任、OSSD项目负责人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唤醒”——唤醒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唤醒内心潜藏的力量,唤醒完整人格的生长。这是法拉古特学校生化教师始终坚守的信念。在必威Betway中文版领域探索多年后,她在法拉古特找到教育理想的沃土,不仅实践了教学理念,更见证了学生从懵懂到自信的蜕变。今天,让我们走进她的教学世界,感受这份教育赤诚。
上图为Cheryl Xie老师参观悉尼大学
下图为Cheryl Xie老师生活照
选择法拉古特,始于学校的升学实力——每年众多学生考入多伦多大学、UBC等名校,优质资源让她看到助力学生圆梦的可能;忠于学校对教育纯粹性的坚守,面试时校长与她探讨“如何让学生爱上理科”,而非“业绩指标”,这份初心让她坚定留下。
图为2023届、2024届、2025届OSSD方向毕业合影
图为Cheryl Xie老师为同学指导作业时的场景
入校后,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她得以创新:讲“能量守恒”带学生做“坚果燃烧测能量”实验,讲“DNA结构”指导学生从草莓中提取DNA,学生眼中的好奇让她确信方向正确。课堂上,“为什么蝙蝠和人类属于不同物种,但他们的骨架非常相似”等生活提问,让知识跳出课本,充满生活气息。
Cheryl Xie老师拒绝“填鸭式”教学,构建“双向对话”课堂:用微观动画讲“细胞呼吸”,用“钥匙开锁”动画解“酶的特性”,借Quizlet 设计单词游戏记专业术语。同时融入AI技术,制作DNA 3D动画、“女巫的毒药”单词游戏,让学生从“被动听” 变为“主动探索”,下课仍有学生追问下次实验安排。
左图:学生制作的遗传疾病的海报;
右图自上而下:学生自主生成的物种关系图片、
学生制作的光合作用总结、学生制作的细胞呼吸思维导图
“做建构思维的引航者,陪伴成长的同行人”,这是她的教育座右铭。在她看来,教育核心是帮学生建立自信、点燃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而非单纯灌输知识。
图为Cheryl Xie老师为同学指导作业时的场景
曾有学生畏惧“生物化学”,因初中基础差自认“学不好理科”。她从简单内容入手,让学生用黏土做细胞模型,及时表扬 “线粒体捏得比课本形象”;逐步引导做实验记录,一学期后学生生物成绩大幅提高,还坦言 “生化很有趣”。
作为OSSD课程方向教师,她善用课程优势:80%平时成绩 + 20%期末考核的过程性评估,打破“一考定终身”,让考试焦虑但日常认真的学生得以展现优势,有学生借此顺利拿到加拿大名校offer;课程灵活度高,学生可依兴趣选课,她会结合升学目标帮学生规划,例如:对商科感兴趣的学生可多选会计、经济类课程,为将来申请商科专业奠定基础。
Cheryl Xie老师在2023届毕业典礼上与同学们的合影
教学中她平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讲“化学反应能量变化”时,会先把基本定义和原理讲清楚,确保学生掌握基础概念和公式,再引导学生运用原理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用盖斯定律求解目标反应的焓变,最后分析不同量热计数据差异及改进方案;讲“细胞呼吸”机制时,会让同学们画思维导图总结代谢途径,再通过“运动后肌肉酸痛”实验自主推导“乳酸致痛”结论,既扎实知识点,又培养科学思维。
法拉古特的“成长共同体”氛围也让她动容:“师生无层级隔阂,处处透着平等、尊重与积极向上的气息。从面试时与老师、校长交流时感受到的真诚,到日常教学中与同事协作的默契,再到和学生相处时的轻松互动,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彼此尊重的温暖。
学生们展现出的热情与主动性格外突出。课堂上,会主动提出各种疑问和分享自己的思考,比如对实验现象的好奇、对原理的深入探究,甚至会大胆质疑既定的实验方案,提出自己的改进思路。这种敢于思考、乐于探索的状态,让课堂充满了思维碰撞的火花。
同时,校园里处处能看到学生全面发展的身影。 运动会上奋力拼搏;准备竞赛和项目时主动组队,展现出团队协作精神,都让这里的学习氛围不仅有学术的严谨,更有成长的温度与活力。我真的很喜欢这里,因为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师生对知识的热爱、对成长的渴望,以及彼此成就的力量。”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种子,开花时间与方式不同”,她从不“一刀切”,而是因材施教。
对基础薄弱学生,搭建“阶梯式知识支架”:先引发兴趣,再树立知识框架,最后用学术语言答题,每步及时鼓励;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开放式任务;对偏科学生,放大优势,如:英语好但生物薄弱的学生,因英文演讲出色被表扬“能轻松阅读英文生物文献”,她还找英文科普让其翻译分享,最终在鼓励声中学生生物成绩提升,申请到心仪的大学。
她难忘一名学生的蜕变:刚接触OSSD时,不会写论文、演讲紧张到忘词。她利用课间辅导论文写作,从选题到格式,一份论文至少指导修改5遍,每次进步都会对同学提出表扬。一年后学生能独立完成论文、自信演讲,最终拿到加拿大名校offer,直言“谢谢您没放弃我”。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她用“分层任务”缓解压力:如化学课为不同基础学生设计差异化任务,“保底不封顶”减少横向比较压力;作业与考试反馈不追求完美,更关注学生分析优劣与失误原因,考后还会主动沟通发挥不理想的学生,帮其分析问题、给予鼓励。
工作之外,打羽毛球、唱歌与阅读是她的爱好,且都巧妙融入教学:课间和学生打球,在运动与说笑间拉近师生距离,还能帮内向学生疏解压力;阅读时遇到的教育案例、学术期刊内容,也会被她转化为课堂素材,让教学更鲜活。
她理想课堂的关键词是:“尊重”“心流”“好奇心”:尊重学生所有想法,引导思考完善;让学生专注投入学习,如实验时认真观察、讨论时积极发言;保持对知识的好奇,带着“为什么”主动探索。
在与谢老师的畅谈中,她主动提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她认为是“引导者”的角色。 课堂上,她允许学生表达不成熟或错误观点,耐心聆听不急于反驳,而是顺着思路引导思考,直至学生发现矛盾、修正观点并理解知识背后的思维逻辑;同时,她以发展眼光看待学生,认为高中生处于建立自我的关键期,不轻易否定,多给发展性建议,助力学生建立清晰自我认知、激发学习自主性。
在法拉古特的岁月里,她从学生身上看到勇气与创造力,也找到教育的意义。她坚信教育是“双向奔赴”,看着学生从懵懂成长为有担当的追梦者,所有付出都值得。未来,她会继续以爱为灯、以专业为引,陪伴更多学生在逐梦路上坚定前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