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与自然共鸣,让未来与心灵同频

2025年9月17-20日我校中学部季校长应邀赴银川参加ESD2025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暨RAISE2025第八届亚洲国际学校大会。从15公里沙漠公益徒步的极限挑战,到全球教育精英的思想碰撞,季校长在身体与心灵的双重历练中,对“生命教育”与“孩子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深层的思考,以下是她的参会感悟分享。
此行的序幕,由一场15公里的跨学科沙漠公益徒步与“一棵树”种树植心活动拉开——与来自全国近30个城市的60多位教育同仁并肩前行,当双脚共同深陷沙砾与疲惫对抗,当体力逼近极限仍在彼此鼓劲中坚持,当夜幕降临围坐星空下复盘来路,“践行绿色教育,共创可持续未来”的大会主题,已在这场身体与心灵的双重历练中埋下最深刻的伏笔。

沙漠徒步的历程,远非“15公里”这个数字能概括。烈日炙烤下的口干舌燥,深陷沙地带来的步步维艰,多次想放弃却被团队的身影裹挟着前行的挣扎,最终全员抵达终点时的相拥与狂喜……这一系列极致体验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生命成长,往往发生在身体突破极限、心灵直面挑战的瞬间。当孩子们在户外挑战中与疲惫博弈,他们感知的不仅是肌肉的酸痛,更是“坚持”二字的重量;当他们在团队互助中跨越难关,他们领悟的不仅是协作的意义,更是自我潜能的边界。这种从身体极限中生长出的生命体验,是任何书本知识都无法给予的,它能唤醒内在最本真的认知——“我能行”的信念,正是向上生命力的源头。而与全国教育同仁共赴挑战的经历更让我确信:这份在极限中萌发的成长力量,是所有教育者都应守护的共同目标,这与大会中围绕ESD、SDGs本土化实践的探讨形成强烈呼应:生态的可持续靠亲身体验后的敬畏与行动,人的可持续成长,则需在极限挑战中点燃内在的成长力量。
大会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对话更令人振奋。教育界、科技界、财经界精英围绕可持续教育内涵、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等议题展开的探讨,打破了单一领域的思维边界。这让我进一步明晰:生态的可持续核心是“平衡共生”,人的可持续成长关键在“多元赋能”。教育不应是封闭的知识灌输,而应像这场联结全国教育者的沙漠徒步与星空论坛——既有户外极限挑战中对生命力的唤醒,又有深度交流中对成长逻辑的梳理,为孩子们打开多元的生命体验与广阔视野。

这种适配的成长环境,应是尊重个性的“包容场”。正如沙漠中既有耐旱的梭梭,也有顽强的花棒,各自以独特方式扎根生长;大会既聚焦可持续教育本质等宏观议题,也关注AI课堂革命、PSHE融合德育课程等实践热点,兼顾不同层面的需求。我们的教育更需摒弃“标准化”评价,让擅长逻辑思辨的孩子深耕理性世界,偏爱艺术表达的孩子绽放创意光芒,热衷动手实践的孩子在户外挑战中突破自我——允许有的孩子以冲刺姿态抵达终点,也接纳有的孩子以缓步坚持完成目标,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包容中积蓄向上的力量。

学校更应是赋能实践的“成长场”。这场凝聚全国教育者的沙漠徒步中“以极限挑战唤醒生命力”的体验,与大会开设的PSHE融合德育课程、教育工作者数字角色突围等宝藏工作坊一脉相承——都印证了“理念落地靠实践”的真理。对孩子而言,这种实践赋能同样重要:课堂上以探究式提问替代标准答案,课后用户外徒步、野外调研、项目攻坚替换机械作业,让他们在与身体极限的对抗中学会坚韧,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积累底气,正如从沙漠徒步到大会研讨,让认知在实践中层层深化,让生命力在挑战中节节向上。

学校还必须是着眼长远的“滋养场”。从沙漠星空下与全国同仁共探“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沉思,到大会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中国方案”的格局,都彰显了教育的长远价值。孩子的成长亦需如此,我们既要借户外极限挑战、绿色校园活动等载体,将“坚韧”“敬畏”“可持续”的理念融入日常,更要培养其健全人格与成长性思维。就像腾格里沙漠从荒漠到绿洲的蜕变非一日之功,教育者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守护孩子在挑战中萌发的向上生命力,让他们在未来既能抵御风雨,也能为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从与全国教育同仁并肩徒步的极限感悟到全球教育者的思想碰撞,此次银川之行让我更加笃定:中学教育的使命,是打造“包容个性、赋能实践、着眼长远”的成长环境。唯有让孩子在实践中直面挑战,在极限中唤醒觉知,才能让向上的生命力成为本能。如此,我们培养的孩子才能如塞上草木般深深扎根,在人生的长河中持续生长,成为兼具能力与温度的未来领导者。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声明: 本文内容为必威Betway中文版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必威中文官网首页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访校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