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高中】西安物理组:触摸历史中的物理脉搏——2025中国周纪实(五)
飞机降落在西安咸阳机场时,已是华灯初上。饥肠辘辘的我们这群湖南学子,立刻被街头的烟火气吸引。一顿滋滋作响的烧烤和一碗羊肉泡馍,以其浓郁的味道和实在的价格,瞬间抚慰了旅途的疲惫,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座古城接地气的第一面。

第二天的行程从古老的西安城墙开始。
盛夏的烈日毫无保留地倾泻在宽阔的城垣上,青砖地面蒸腾着热气。漫长的步行,不仅考验着脚力,也让人真切体会到“热”作为一种物理能量的存在感——脚下的每一块砖石,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千年来寒暑交替、热胀冷缩的自然规律。
下午走进碑林博物馆,仿佛步入了一座石头的森林。巨大的石碑林立,上面镌刻着跨越千年的文字。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书法艺术的磅礴气势,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中文明华的风骨,石碑上的痕迹与残破,仿佛一眨眼就穿越了千年的风吹雨淋,足以看到祖宗们镌刻碑时滴下的汗水。

第三天,我们走进了现代科技与历史交织的航空航天博物馆。
戴上VR设备,模拟飞行的体验令人兴奋不已。当身体仿佛被气流托起,穿梭云端时,课本上抽象的伯努利原理瞬间变得鲜活可感——原来飞机翱翔蓝天的奥秘,就藏在这无形的空气压力差之中。冯如先生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科学探索的执着与勇气。
TRAVEL IN SUMMER



第四天,在陕西秦汉历史博物馆,我们追溯着六国纷争与秦朝一统的宏大历史。
那些静默陈列的青铜兵器、战车构件,不再是冰冷的展品。仔细观察弩机的结构、战车的轮轴,杠杆、轮轴的物理原理清晰可辨。原来,古人在征伐与建设的实践中,早已将最朴素的力学智慧运用得炉火纯青,物理的种子深植于文明的根基。

第五天的翠华山之行,则是一场体能与自然物理的深度对话。
攀登的过程汗流浃背,但抵达山顶,看到冰洞与风洞的奇观,一切都值得了。冰洞内寒气袭人,如同天然冰窖;风洞口风声呼啸,气流疾速穿行。导游解释的“狭管效应”,让这自然的奇观有了科学的注解——狭窄地形对气流的加速作用,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下山时体验滑道,重力牵引下的速度感让人畅快淋漓。有趣的是,当我们在山脚吃着冰淇淋补充能量时,得知登顶消耗的热量大约只相当于两支冰淇淋!这小小的能量换算,成了此行能量守恒定律的一个奇妙注脚。



NXCGS

第六天,重访世界奇迹兵马俑,震撼依旧。
三个已发掘的宏大俑坑,据说仅占整个秦始皇陵区的百分之三,其规模之巨,想象都令人惊叹。更打动人心的是近观那些陶俑:千人千面,神态、发髻、甲胄细节各异,栩栩如生。
凝视着这些精致的面孔,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工匠们,正屏息凝神,用双手赋予泥土生命。那份专注与匠心,让人心头涌起复杂而深沉的敬意。同时,也了解到古人用盐处理青铜兵器以防锈蚀的智慧,这种基于物理化学原理的古老工艺,历经千年依然有效,令人叹服。


行程的最后一天,我们再次品味了地道的西安美食,肉夹馍的酥香、凉皮的爽滑,为这趟旅程画上了一个满足的句号。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和整理好的研学资料,我们踏上了归途。
这次以“物理在传统文化中的应用”为主题的西安研学,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认知之门。
曾经书本上的物理公式,不再仅仅是抽象的符号。它们化作了城墙砖石间的温度变化,化作了风洞中呼啸的气流,化作了弩机中精妙的杠杆,化作了秦俑兵器上抵御时光的盐的智慧。
物理,原来从未远离,它就深藏在历史的肌理之中,在祖先的创造与智慧里永恒脉动。这一路,我们不仅用脚步丈量了古都,更用心触摸到了连接古今的那根物理之弦。
声明: 本文内容为必威Betway中文版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必威中文官网首页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访校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