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湾区,科创未来!2025粤港澳大湾区AI科创人才协同培养交流活动在广州南沙举办
2025-07-16 08:54
发布于广东
2025年7月12日,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教育局指导,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办,暨南大学、霍英东集团、维港教育集团、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协办,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驻粤联络处承办的“2025粤港澳大湾区AI科创人才协同培养交流活动”在广州市南沙区维港青藤中学举办。

本次活动以“智汇湾区·科创未来”为主题,汇聚粤港澳三地政府相关部门代表、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企业代表、顶尖高校科研专家以及来自内地多省市、香港与澳门地区中小学校长及教育从业者超过400人,共商AI时代科创人才协同培养大计,探索教育、产业与人才发展的深度融合新路径,为大湾区创新发展注入智慧动能。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副局长施俊辉,十四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席黄锦良,广东省教育厅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李金俊,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学明,香港立法会议员、香港大学校董邓飞,南沙区政府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小潼,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霍启文,暨南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梁燕,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立法会议员、澳门培正中学校长高锦辉,广州市教育局科研处处长陈颖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署理书院院长甄勇,维港教育集团董事长邓强光,佛山市教育局副局长傅为贵,南沙区教育局副局长蔡恭良,暨南大学基础教育办公室主任张大朋,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张泽松,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校长、南沙区维港青藤中学校长赵均宁,广州天省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彭建平,香港国际经贸合作协会联席会长连运增,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宋国琴等嘉宾出席活动。






(上午场主持人:广州市南沙区维港青藤中学副校长 胡国胜 )
十四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席黄锦良代表主办方在致辞中表示,本次活动是粤港澳教育界与科创界回应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战略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的重要实践。他强调,面对人工智能浪潮,教育工作者需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思考如何将人工智能与教育、产业、人才有机结合,构建与科技创新潮流紧密相连的育人体系。今年恰逢香港教联会成立50周年,期望通过本次活动,与大湾区教育者凝聚共识,共同探索AI人才培养新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提供支撑。

(十四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席 黄锦良)
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学明代表指导单位致辞表示,广州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高度重视AI赋能教育变革与科创人才培养,致力于为湾区协同培育未来科创人才贡献“广州思考”与“广州方案”。他介绍了广州市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粤港澳教育融合方面的举措与成效。截至目前,全市 1519 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惠及 200 余万名学生。他表示,广州将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着力深化“三个融合”: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打通“企业—学校—高校”创新链路;二是深化智教融合,坚持“技术赋能而非替代”;三是深化五育融合,恪守“科技向善”初心。

(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陈学明)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副局长施俊辉作为特邀嘉宾发言,他以《香港特区政府对数字教育的设想与展望》为题,详细阐述了香港特区政府在数字教育领域的战略布局和未来规划。他表示,创新及数字科技已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引擎,香港于2025年初成立“数字教育策略发展督导委员会”,制订本港中小学发展目标与方向,全面推动数字教育,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积极推动AI教育融入课程,提升教师数字能力,推进基础建设与资源共享,积极深化与内地及国际创科机构的跨界合作。施俊辉表示,香港将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创科人才的协同培养,与区内伙伴共同推进数字教育发展,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副局长 施俊辉)
内地与港澳中小学首次联合发起AI科创人才协同培养倡议
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活动迎来重要时刻。来自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等内地多个省市与香港、澳门共49所中小学代表首次联合发起《内地与港澳AI科创人才协同培养倡议》,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驻粤联络处主任黄玉婷现场宣读倡议书。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驻粤联络处主任 黄玉婷)
该倡议提出五大AI科创人才共育目标:
一是提升AI教育质量,联合开发湾区特色与国际视野兼具的AI践课程,共建共享数字教学资源。
二是加强教师交流发展,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开展联合教研与AI应用培训。
三是丰富学生实践交流,搭建“产-教-学-研”合作平台,提供多元化实践机会。
四是创新融合培养模式,探索“AI + ”项目式学习创新,共建创新实验基地,推动成果转化应用。
五是汇聚多方支持力量,搭建交流平台,呼吁政府政策支持、高校资源保障、企业资金技术投入,构建发展新生态。
这是首次以内地和港澳中小学为主体、以AI科创人才协同培养为专项目标签署的倡议,具有突破性意义。该倡议覆盖内地多省市与香港、澳门地区的代表性中小学,如香港培正中学、澳门培正中学、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广州/东莞/佛山)、广州市南沙区维港青藤中学、广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等,明确提出推动课程共建、资源共享、师资共训、项目共研等合作目标,旨在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该倡议的发起,标志着AI科创人才培养从高校或企业主导转向基础教育扎根,从跨区域联合活动升级为跨区域机制化协作网络,为政策落地提供基层实践支撑。

(倡议代表及嘉宾现场合照)




多位重量级专家学者奉献了精彩的主旨演讲,为与会者带来深刻洞见。
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张泽松教授在《AI与教育的挑战与机遇——重塑教师角色、启发个性化与团队式学习》演讲中探讨了人工智能(AI)如何颠覆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个性化学习和团队式学习的新契机。他指出,AI将深刻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育使命要从单一知识输出向综合能力培养演进,教师角色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和协作者。他重点探讨了如何利用AI技术支持个性化学习和促进更有效的团体式学习。

(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 张泽松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署理书院院长甄勇教授以《融合•赋能•共创: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之探索》为题,分享了港科大(广州)在创新学术架构、教育培养模式和科研转化模式,促进“研、学、产”融合与知识转化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与思考。今年5月,港科大(广州)与华为联合港澳及国际知名机构共同发起“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联合启动“科教创新孵化中心”,推动产教融合与核心技术攻关,深化前沿领域合作。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署理书院院长 甄勇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穆肃教授在《AI时代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主旨演讲中指出,科学探究能力是未来人才的必备能力,科学探究是基础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她提出AI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的四个方向:一是从AI内化为科学思维的一部分,二是个性化探究路径的智能生成与动态优化,三是虚实融合的“超现实探究场景”,四是科学探究的“全球化协作网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 穆肃教授)
芬尼科技创始人兼CEO宗毅从产业视角出发,在《裂变式创业打造企业领军人物》的主旨演讲中,结合企业自身创新发展历程,强调了企业对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呼吁教育界与企业界紧密合作,共育符合产业未来发展所需的人才。

(芬尼科技创始人兼CEO 宗毅)




(四位发言嘉宾接受现场媒体采访)
下午的活动分为AB两组,分别是“粤港澳教育融合专题研讨会”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参观交流活动。

(下午场主持人: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高中部主任 周晓鹏)
在粤港澳教育融合专题研讨会上,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港澳台教材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施雨丹以《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为题进行主旨演讲。她以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结合丰富案例,分析了香港资优教育模式,总结香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区域经验,强调大湾区要加强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系统性规划,构建全面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支持与保障体系以及可操作指南。

(港澳台教材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施雨丹)
香港教育图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邝国俅在主旨演讲《携手协力——以教材及服务推动粤港澳课程融合发展》中,聚焦教材建设在促进湾区教育融合中的关键作用。他分享了出版机构如何立足湾区特色,研发既符合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又能融合港澳教育元素、体现国际视野的优质教材及配套资源,强调教材出版服务在支撑湾区课程融合与AI科创人才培养中的桥梁作用。

(香港教育图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邝国俅)
活动设置了三场高质量圆桌对话,聚焦不同维度,激荡思想火花。
圆桌对话一聚焦《多元路径,共育英才:湾区中学探索科创人才早期培养新模式》话题,由广东省必威Betway中文版促进会国际化学校专委会主任袁拔主持。香港立法会议员邓飞、香港汉华中学关颖斌校长、澳门培正中学高锦辉校长、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兼广州市南沙区维港青藤中学校长赵均宁、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马凯雄副校长、科大讯飞广东大区副总经理恽风静等嘉宾深入探讨了基础教育早期阶段如何开展课程设置、项目式学习、竞赛活动、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强调尊重学生个性、提供多元发展平台的重要性。








圆桌对话一:《多元路径,共育英才:湾区中学探索科创人才早期培养新模式》
圆桌对话二《暨大港澳子弟学校的办学实践与思考》由维港教育研究院主任姚璐佳主持,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执行校长金礼贤、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副校长汤凌艳、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副校长杨丽红、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教学主任蔡丽桃等校方代表,分享了在粤港澳教育融合背景下,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在课程衔接、文化融合、师资建设、升学指导等方面的探索、成效与面临的挑战,为湾区提供独特的办学样本。






圆桌对话二:《暨大港澳子弟学校的办学实践与思考》
圆桌对话三《多元教育生态下的资源协同》由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晓璇主持,汇聚了广州天省实验学校校长彭建平、爱丁堡公爵国际奖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陆丰、远播教育集团总经理邹宏宇、维港教育集团副总裁封岩、希沃广东大区副总经理周泽曦等来自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国际学校、教育科技、国际奖项等不同教育领域的专家,聚焦讨论如何有效整合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的资源,构建开放、协同、共享的教育生态,为AI科创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支持。







圆桌对话三:《多元教育生态下的资源协同》



活动现场全天设置“智慧教育展览区”与“科创产品体验区”,希沃、雅集出版社等多家科技企业、出版机构集中展示了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前沿课程资源及创新教学工具,吸引了众多与会者驻足互动,亲身体验AI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创新应用,为理论研讨提供了直观的实践补充。






智慧教育展览区及科创产品体验区
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参访交流环节,主办方组织约130位参会嘉宾参观了校园资讯中心(VIC)、Highbay 嗨贝天地以及学生宿舍和体育馆。

在校园资讯中心,参会嘉宾了解港科大和港科大(广州)两校的使命、愿景和发展战略,参观了两校36位教授的卓越研究成果及其应用,包括实物、互动装置及多媒体内容等丰富展品。在Highbay 嗨贝天地,参会嘉宾了解多台不同形态的机器人,并以第一视角体验对抗竞技和自动识别跟随行人等功能,沉浸式领略前沿科技的魅力。








本次“智汇湾区·科创未来”交流活动是粤港澳三地深化教育合作、共应AI时代人才挑战的一次成功实践。通过高质量的学术研讨、AI人才协同培养倡议签署、多元的思想碰撞和前沿的教育科技成果展示,活动不仅总结分享了宝贵经验,更凝聚了广泛共识,明确了未来协作方向。与会各方一致认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AI科创人才协同培养新生态,需要政策协同、产教融合、资源共享、模式创新。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大湾区加速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注入了强劲的教育动能,也为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变革贡献了“湾区智慧”和“湾区方案”。


声明: 本文内容为必威Betway中文版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必威中文官网首页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访校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