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念教学|当语文课玩起AI:三年级的“昆虫卡牌”项目,藏着未来教育的模样
在昆明中加学校三年级的教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昆虫卡牌"设计活动正热火朝天地进行。但这不是一堂单纯的语文或科学课——孩子们手中的画笔变成了精确描绘的文字。
这场融合了语文核心素养、科学观察方法与AI应用的跨学科实践,正悄然重塑着传统课堂的边界。
一堂课里的三重维度
科学筑基: 孩子们在科学课上化身"小小法布尔",学习如何细致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课后,他们自主选择一种昆虫,像研究员一样收集、整理信息——这是严谨科学思维的初步浸润。


学生自行整理收集的资料
语文赋能: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核心目标"初步学习整理信息,学习从多个方面把事物介绍清楚"找到了最鲜活的实践场域。孩子们将收集到的科学信息进行筛选、归类,尝试用文字清晰、准确、多角度地描绘自己选择的昆虫,为后续步骤打下语言基础。




老师讲解后,孩子们开始写作文
AI试炼:精彩的高潮在于与AI的互动。孩子们将写好的昆虫描述输入AI绘画工具,满怀期待地等待"画师"的作品。

老师讲解AI指令的用法
然而,结果往往出人意料:模糊的描述(如"有翅膀的虫子")让AI生成出千奇百怪、甚至完全错误的图像;而精准的描述(如"头部有一对细长触角,复眼呈半球形,背部有两对透明翅膀,前翅大于后翅,腹部有黄黑相间的环纹")则能召唤出栩栩如生的目标昆虫。



大家将自己的作文拍照上传,生成图片
AI的"失误":一堂生动的精准表达课
当屏幕上出现的图像与自己心中的昆虫大相径庭时,孩子们瞬间明白了问题所在:
"老师!我的描述不够清楚,AI画错了!"
"怎样才能让AI明白我想要的是那种'尾巴会发光的萤火虫'呢?"
"原来'小小的'、'漂亮的'这些词,AI根本不懂啊!"
AI的"不听话",成为了一面最直观的镜子,照出了语言模糊的局限,也瞬间点燃了孩子们对"精准描述"的强烈渴望。

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要写具体"的教导,而是主动寻求更准确的名词、更贴切的形容词、更清晰的逻辑顺序,只为"驯服"AI,得到心中那幅完美的昆虫画像。技术在此刻,完美服务于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融合的力量:教育创新的核心密钥
昆明中加学校的这堂"昆虫卡牌"课,为我们揭示了未来教育创新的清晰路径:
1. 以真实问题驱动学习: "设计一张准确、吸引人的昆虫卡牌"是一个真实、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它天然整合了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需求,让学习充满目标感和内驱力。
2. 学科融合是必然趋势:语文的工具性(清晰表达)与人文性(探索自然之美)、科学的探究方法、技术的实践应用,在项目中水乳交融。未来的课堂,将日益模糊传统学科的边界,以"问题"或"项目"为中心重组知识体系。

3.技术为素养服务: AI在此并非炫技的主角,而是强有力的认知工具和反馈系统。它直观地放大了语言精准度的价值,让孩子们在"试错-反馈-修正"的循环中,深刻理解了"为何要准确描述"以及"如何做到准确描述",这是单纯讲解写作技巧难以企及的效果。
正如教研组老师所言:"当AI把孩子们模糊的描述变成滑稽的错误图像时,他们瞬间理解了精准语言的力量,这种顿悟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课后,各个跨学科的老师积极交流提出改进方案
4.能力培养高于知识灌输: 项目最终指向的是信息素养(收集、整理)、批判性思维(分析AI结果的差异)、问题解决能力(调整描述策略)、沟通表达能力(清晰介绍昆虫)等面向未来的核心能力。
看到孩子们为了‘指挥’好AI画师,主动翻书查资料、反复推敲一个形容词,甚至争论哪种描述更准确时,我们知道,这次融合探索触达了学习的核心——主动建构与深度理解。
声明: 本文内容为必威Betway中文版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必威中文官网首页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访校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