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引领丨教育专家共话AI时代育人方式变革-2025中黄全人教育发展研讨会回顾(一)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人工智能驱动教育变革再加速度。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稳步推进、新课标强调“素养导向”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之问”。
9月26日,由广东省必威Betway中文版促进会面向未来教育创新专业委员会主办、中黄教育集团承办、中华国际文凭学校协会(CISA)提供学术指导的“2025中黄全人教育发展研讨会”在广州市黄埔区中黄外国语实验学校举行。本次研讨会以“教育创新:育人方式变革的探索实践”为主题,旨在搭建一个跨区域、跨课程的交流平台,凝聚行业智慧,为AI时代的教育创新寻方向、找方法。

研讨会在中黄学子精彩的小提琴演奏中拉开帷幕

中黄师生以“两文三语”主持会议
学术交流方面,研讨会涵盖了4场主旨演讲、1场圆桌会议、9场专题研讨会等丰富多元的形式;成果展示方面,通过展示课、学生成果展、“高能三分钟”学习社区协同故事分享,提供了可视化、可复用的案例,吸引了全国多地教育专家、校长、一线教师以及家长参加。

广东省必威Betway中文版促进会面向未来教育创新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康长运教授在主办方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的深刻变革正驱动教育全面转型,只有高素养的孩子,才有能力创造并赢在未来;只有以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才是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中黄教育集团构建了覆盖幼小初高15年连贯的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实践扎实、成果可见,此次研讨选择在中黄举办,对中黄乃至整个教育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中黄教育集团董事、学术委员会主席、名誉总校长崔建社先生作为承办方代表致辞:真正的教育革新,不是概念嫁接,也不是技术叠加,而是从课程、教师、课堂、文化、系统等多个维度,构建一个有结构、有温度、有生命力的育人生态。过去一年,中黄围绕“课程创新与学生赋能”,推动了一系列具有深度和影响力的变革:
● 构建超/ 跨学科项目制学习体系与学科大概念探究体系,推动中黄融课系统不断迭代升级;
● 推进快普乐课堂结构优化,“疑、寻、示、悟、行”的教学流程走向常态;
● 落地AI教学与评估系统,为个性化教育与多元评价提供坚实支撑;
● 以“人、大、天”文化为底色,探索育人场景的本土表达与全球连接。
主旨演讲
聚焦AI时代教育变革的前沿探索
在4场重磅主旨演讲中,教育专家从AI与教育深度融合、湾区教育协作创新、个性化培养等维度,分享了对育人方式变革这一时代发展重要教育主题的思考与探索。

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前局长、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前主席吴克俭先生强调“实践导向”,教育的本质始终是立德树人,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学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在“学中做,做中学”。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教师发展评估院执行负责人谢志勇副教授表示,AI融合的关键在于赋能教师、学生、教学流程等核心要素,提升教学整体效能,从而释放教师更多精力,以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与价值观的培育。

欧洲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黄外国语实验学校科学副校长Henry H. Radamson院士结合自己丰富的必威Betway中文版研究经验,分享了新课程与现代教学方法、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运动对学习的重要性等教育创新内容,给参会者带了启发和思考。

中黄教育集团副总裁、课程发展与评估中心总监李康华博士重磅发布了《中黄融课年度发展报告》《中黄融课2.0升级指南》《2025年中黄融课论文集》三大核心实践成果,分享了中黄融课课程体系的探索。
中黄融课作为中黄中西融合全人教育的核心载体,既是对AI时代教育挑战的主动突围,也是对教育变革需求的精准回应。中黄融课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内核坚守本土根基,有机整合IB“概念驱动、探究循环”的教与学逻辑,兼顾DSE学科应用参考,并融入中华传统智慧中“人、大、天”的文化精髓。中黄融课包含五大核心领域及两大支撑体系,不仅形成 “问题解决 — 保障落地” 的闭环,更具备极强的可落地性、可移植性与可借鉴性。
五大领域共同构成覆盖学科、文化、语言、评价的完整链条:
● 爱思疑课型提供多元探究路径;
● 快普乐课堂打造高效生态;
● 特色校本课程聚焦传统文化传承;
● 英佩克英语能力标准体系对标国际并融合本土教材的系统提升;
●凯思评价体系落实学业表现与综合素质的多维评估。
两大支撑体系从 “个体适配” 与 “技术增效” 层面保障精准落地:
培乐习个性化学习支持与AI赋能全人发展为双支撑,通过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手段实现因材施教,既补传统课程短板,也为应对AI时代人文素养缺失提供保障。
总的来说,中黄融课“融”的是国家课程标准的本土根基、IB教育的全人素养理念、DSE课程的实践升学优势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精髓,更融入AI时代对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创”的是打破单一课程局限、兼顾素养培育与升学实践的创新课程体系,是扎根本土又具备国际视野、能应对技术变革的教育新模式,更是以“融”为路径、以“全人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新范式。它不仅为学生成长提供多元支撑,更以“融合创新”为核心,为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中黄方案。

圆桌会议
专家引领本土文化的教育创新路径
在学术研讨方面,由专家引领的圆桌会议,汇聚了康长运教授、 澳门教业中学贺诚校长、郑州市金水区建业小学谢靖校长、IB亚太区发展与认可经理朱春凤女士、李康华博士、中黄港澳子弟学校总校长翟培琦博士、中黄外国语实验学校李春校长等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围绕《IB 课程在中国情境下的融合创新:从 “国际嫁接” 到 “本土共生”》主题,探讨扎根于本土文化的教育创新路径,以及如何利用AI工具赋能教育教学流程,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专题研讨
全国一线最鲜活的实践干货
在专题研讨会上,围绕《融合课程:本土实践新范式》《智能启航:AI驱动的教育创新》《个性化绽放:定制化学习的无限可能》的主题,中黄老师们带来了幼小初高各学段课程实践分享。
中黄科学城幼儿园协调员黄楚贤老师、中黄幼儿成长中心(琶洲)协调员安妮老师以《让童年连接世界,融合课程助力学前教育无边界学习》的主题分享了中黄学前两大特色课堂——“世界课堂”与“耕读课程”的实施框架、落地方法,以及如何利用中黄快普乐课堂教学法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培养孩子的世界眼、中国心。
中黄外国语小学德育副主任黄启英老师、包班教师陈泽如老师带来了《因材施教,家校共育——解锁孩子的独特成长密码》主题分享。她们结合学校的多元课程框架与育人理念,以“双轮驱动”教学模型、成长导向型三方会谈、家庭教育美育探索等具体案例,分享中黄系统化、专业化的家庭教育支持体系。
中黄外国语实验学校PYP协调员刘淑娟老师、MYP协调员吴瑞雪老师以《重塑课堂生态,培育学习者核心素养——脑科学筑基·AI技术赋能》为主题分享了学校以“脑科学+AI”赋能教学、学生成长、课堂评估的生动案例,展示了中黄课堂如何科学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黄外国语实验学校林晓兰副校长作了《学生福祉:IB赋能,推动学校德育体系的创新与发展》主题分享,详细阐述了IB赋能德育体系实施路径,分享了学校德育课程的创新案例,为教育同行带来了可落地的实践范本。

广州市中黄港澳子弟学校青年领袖计划核心成员、DSE公民与社会发展科教师李冰冰老师、升学指导老师甘丽娜老师以《成绩单之外:塑造面向未来的领袖——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如何支持每位学生成为未来的领袖》的主题分享了学校通过12年连贯的生涯规划系统和青少年领导力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君子品格和全球胜任力,全方位支持学生的成长与路径选择。
此外,来自北京、上海、大湾区等地区的一线教育领导者们也分享了不同区域的教育融合探索实践,推动互学互鉴。
全职教育公益人余昆老师带来主题分享:《小学分级思维教学的实施策略与方案》
深圳曼彻斯通城堡学校中文主任蔡幸娜老师带来主题分享:《AI赋能国际中文写作教学的实践》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国际部教学主任赵宇老师带来主题分享:《赋能教师,点亮学生:AI构建个性化教育新生态》
上海市闵行区诺达双语学校课程融合总监戴传杰、中学部中文协调员祖月波老师带来主题分享:《课堂内外的个性化学习:AI助力、跨学科融合与探究式实践》
会议现场还发布了重磅合作: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前局长、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前主席吴克俭先生正式成为中黄教育集团高级教育顾问。未来,吴克俭先生将在香港教育政策咨询、大湾区优质教育资源交流、DSE课程优化、中华文化传承、中黄在香港及一带一路地区办学等方面给予中黄指导与支持。

中黄全人教育的创新与探索,还体现在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创新。正是因为众多一线教师们的智慧设计和辛勤付出,中黄的校本课程展现出丰富多元的发展风貌。会议现场隆重进行了“年度课程创新奖”的表彰,以鼓励在课程设计与实践中勇于突破、不断创新的教育工作者和团队。其中,广州市中黄港澳子弟学校的《青少年领导力课程》荣获一等奖,中黄外国语实验学校的《生命教育课程》荣获二等奖,中黄幼儿成长中心(琶洲)的《耕读课程》荣获三等奖。

现场教育专家、一线教育工作者们对中黄踏实做课程、深入探融合、用心沉思考的实践态度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中黄课程体系扎实、经验可借鉴,为行业树立了优秀榜样”。
(预告:下一篇文章将全面回顾本次研讨会上的“中黄实践成果”,敬请期待)
声明: 本文内容为必威Betway中文版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必威中文官网首页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访校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