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至上的时代,人文学科如何定义未来?

在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AI成为教育的热门词汇,大数据与算法仿佛能回答一切问题。
面对这个理性至上、信息泛滥的世界,我们不禁要问:未来的孩子,除了掌握技术,他们还需要拥有哪些能力?
我们给出的答案是:他们需要拥有强大的理解力、同理心、道德判断力,以及面对复杂世界时的深度思考能力——这一切,都根植于人文学科。
这些能力在技术世界中并未消失,反而愈加珍贵。
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这些学科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思维与精神的发源地。
它们不是古老而过时的知识体系,而是帮助个体理解人性、文化与社会结构的桥梁,是构建学生完整认知与深度思考能力的核心支柱。
01
「文学:激发创造力与同理心的纽带」
文学是帮助学生理解世界、表达思想、感知他人情感的关键途径。
学生可以走进不同的文化,借由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发展批判性思维、同理心以及对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
文学教育培养的不仅是写作能力,它更注重塑造学生的想象力与情感表达能力。通过分析文学作品,学生学习如何分析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力至关重要。
此外,学生的创作能力也得以激发。尤其是在自由创作中,他们可以通过文字表达内心的世界、情感的波动和思想的碰撞。
本学期,选择文学课的6位12年级学生,各自创作了自己的文学作品,小说、诗歌、神话……他们用各类文学形式,创作出了充满创意与深度的作品,展现了他们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与表达。

文学课作品分享会
If Those ‘Loathsome Lives' No
Longer Exist

Amy Chen的作品If Those ‘Loathsome Lives' No Longer Exist 是一本由三篇短篇小说组成的创作集,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的复杂关系。
通过反思现代化进程中人类与自然的联系逐渐疏远的这一现实,Amy的作品融入了19世纪欧洲文学风格中的社会批判、超自然元素与自然颂扬等特点。
在“Swamped”这一则故事中,Amy通过讲述一群人如何开发湿地、摧毁自然环境,揭示了对自然的不尊重和破坏,呼吁人们反思现代社会对自然的态度。
这些故事通过生动的情节与人物塑造,表达了人类在面对自然时应保持谦逊与尊重的态度,并需要对破坏生态环境破坏进行深刻的反思。
When I Call My Name

Ella Li的诗集 When I Call My Name 展示了她对人类生命循环的深刻思考。
通过四部分内容——生命、死亡、重生和复兴,Ella的诗歌展现了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突显出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以及存在与消失的无常。
Ella在创作中巧妙地融合了中世纪史诗的表现形式,采用自由诗体,并在语言上赋予了更多哲理性的反思,让读者在诗意中领略到生命的复杂与永恒。
《花 剑 酒》

Frank Liu的诗集《花 剑 酒》灵感来源于中国民国时期的诗歌,通过一系列反映战争、历史与个人情感的诗篇,表达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悟。
每一篇诗歌都融合了对社会事件的深刻反思与对自我身份的探索,特别是"Breaking Through the Universe"和"Oasis"等作品,描绘了个体在巨变面前的坚韧与抗争。
通过对中国民国诗歌风格的学习与创作,Frank在语言表达上追求简洁却富有深意,成功捕捉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与情感。
Ignition

Mickey Min的小说Ignition讲述了一位女性化学家Lily在遭遇性别歧视与职业困境时如何坚持梦想,并最终自我蜕变的故事。
小说融合了科学与个人奋斗的主题,通过Lily在厨房里的化学实验,象征着她对自由、创造力和爱的追求。
故事不仅探讨了性别平等问题,还反映了个体如何在逆境中找到力量与转机。
Mickey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主人公如何突破困境,燃起属于自己的光芒。
Thunder and Shadows:
The Demigod Triad

Nina的Thunder and Shadows:he Demigod Triad是一本以现代纽约为背景的神话故事,通过三位神祇后代的冒险,探索了古希腊神话与现代世界的结合。
主角Torin、Lyra和Kylen分别是宙斯、雅典娜与赫尔墨斯的后代,他们的任务是寻找三件神秘的神器,以防止世界陷入混乱。
故事充满了紧张的冒险与神秘的力量,充分展现了神话故事在现代社会中的再生与创造。
Nina通过深入的研究与丰富的想象力,将古老的神话与当代社会结合,打造了一段既传统又新颖的冒险传奇。
Ink and Blood:
Wartime Diary of Thomas A. Whitmore

Peter You的作品 Ink and Blood: Wartime Diary of Thomas A. Whitmore通过一位二战英军士兵的日记,讲述了战争对个体心理与情感的摧残。
Thomas Whitmore是一个年轻的士兵,小说通过他从接受征兵到经历战斗的心路历程,深刻探讨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
Peter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情感的表达,呈现了战争为人类带来的痛苦与摧残,并揭示了战士们在死亡阴影下的无奈与坚持。
通过这本日记式的小说,Peter让读者看到了历史背后那些被忽视的声音,以及战争对每个生命的巨大冲击。
02
「历史:链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在研究不同地区、时期与民族的历史的过程中,学生的全球视野得以塑造。
通过历史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当今世界是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过去的选择和行动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社会、文化与政治格局。
历史课的深远意义在于,它帮助学生识别历史背后的因果关系、矛盾与冲突,从而更好地分析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本学期,11年级的学生将对历史的理解转化为实践,通过PBL深入探讨了多个关键历史议题,在实际的项目研究与展示过程中,亲身体验并参与了历史的探索与表达。
其中一组同学以南非种族隔离为主题,展开了一项融合创意与深刻历史意义的展示。
他们通过精心设计的帐篷,将南非抵抗艺术的不同面貌呈现给大家,展现了种族隔离时期,艺术如何成为民众抗争与社会治愈的载体。
帐篷内部被分为三面墙,每一面都精心布局,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与艺术内容。

第一面墙主要展示了种族隔离时期的抵抗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包括当时的抗议海报、雕塑和电子艺术品。
比如其中一件雕塑表现了象征白人压迫的“邪恶源”,而一件由女性创造的电子艺术作品则讲述了女性在种族隔离时期所遭遇的苦难。
这些艺术形式让我们看到了种族隔离对社会的压迫,也感受到了民众在艺术中寻求解放的力量。

第二面墙则呈现了象征南非历史转折的作品,诸如南非总统曼德拉的雕像和描绘黑人及有色人群共同规划未来的图像。
这些作品传递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重建与和解的力量,彰显了南非社会在摆脱种族隔离后的坚韧与重生。

最特别的是,他们通过一面巨大的破碎镜子,巧妙地呈现了种族隔离对南非民众身份的摧残与治愈的过程。
镜子上有裂痕,象征着南非人民在种族隔离时代经历的痛苦与分裂。然而,在镜子的裂痕处,学生们用紫色的笔勾画了些许“创伤”,并贴上了象征愈合的创可贴——尽管伤痕未能完全愈合,但人民正在努力修复与重建自己的身份。
正如他们的历史老师Mr. Ryan所言:“镜子象征着被打破的身份,但也象征着人们试图重塑自己完整的过程。”

通过这个项目,同学们深入了解南非的历史背景与社会转型,还创造性地运用艺术,表达了抵抗与治愈之间的紧密关系。
此外,同学们还创作了一本名为《我们如何从卢旺达和南非治愈社会》的书籍。聚焦于卢旺达和南非这两个曾经历过严酷种族隔离和种族大屠杀的国家,探讨它们如何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治愈方法成功恢复社会秩序。
这是同学们项目研究的巨大成果——不仅展示了卢旺达和南非在治愈创伤、重建社会信任方面的努力,还突出了这些方法对两国社会重建的重要性和影响。
正如同学们所说:“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忆,它还活跃在当今社会中,影响着每一个个体与集体的成长。
“历史让我们意识到,社会的每一次进步与每一次倒退,背后都藏着无数人的奋斗、牺牲与智慧。它教会我们尊重多样性,理解不同文化与背景之间的差异,同时,我们的同理心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得以培养和提升。”
这正是人文学科的意义。
它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寻找本质,在多元而嘈杂的世界中建立理解。
文学给予他们表达与想象的空间,历史赋予他们判断与思辨的力量,而这两者共同塑造了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人文学科教会学生的,是如何去倾听、去共情、去提问,以及去回应这个世界。
这种力量,悄无声息,却足以照亮人生的漫漫长路。
-END-
声明: 本文内容为必威Betway中文版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必威中文官网首页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访校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