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成为必修课,孩子们将如何看待世界?

当我们谈论教育时,常常会提到未来。
未来,我们希望孩子具备什么能力?拥有什么样的眼界?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自己,也理解他人?
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有一个时常被忽视的答案:艺术。
艺术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培养一种“才艺”或“特长”,它是一种跨越语言、文化与年龄的表达方式。
它可以是画笔在宣纸上晕开的墨色,可以是布面上厚重的丙烯涂抹的色块,也可以是舞台上聚光灯下的一次表演。
艺术是技能,也是感受;是表达,也是理解;它不止让我们“看见”,更教会我们“如何看见”。
在达罗捷派,我们选择将艺术纳入所有年级的核心“必修”课程体系,不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走上专业艺术的道路,而是因为我们相信:艺术,是每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帮助孩子看见、感受、表达,也帮助他们慢慢认识自己,了解世界的模样。
01
「艺术教育:
一门关于“成为自己”的必修课」
我们常说,要培养孩子成为具有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未来公民”,但真正支持这种能力生长的土壤,并不只是堆积的考试与知识积累。
艺术教育,恰恰提供了另一种路径。它为孩子打开了一个不依赖标准答案的空间。
在这里,艺术不是一门“辅助课程”,也不是阶段性的教育点缀,它是一条从小学一直延伸到高中的必修主线科目,是学生全面学习体验的一部分。
通过艺术学习,他们在创作中体验自我表达的自由,也逐渐建立起判断美、理解情绪、欣赏差异的能力。而这些素养,正是通向世界与内心深处的钥匙。



在达罗捷派,艺术教育贯穿于小学、初中与高中全阶段,通过多样化的课程与实践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艺术中找到表达自我与探索世界的方式。
这样的决定背后,是我们对“全人发展”的坚持。
孩子不只需要学术能力,他们还需要被赋予想象世界、感知生活和表达自我的能力。而这些,往往是在一节音乐课上、一间安静的画室里、一次舞台排练中被慢慢点亮的。
艺术教育没有捷径,也无法速成,它缓慢而深刻,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也更深远。它塑造的不只是技巧,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敏锐而宽容,真实而自由。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始终把艺术教育放在和数学、科学、人文社科、语言与文学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坚信,完整的教育,必须让孩子的理性与感性、思维与情感、认知与创造力,同时被看见、被滋养。

每个学期末,学生们都会进行艺术展示,向同学、老师、家长们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与创作理念。
艺术教育不是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唤醒内在感知与判断的过程,学生在其中习得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与表达能力。
他们学会观察细节——不仅是色彩、光影与构图的微妙变化,更是人与人之间情绪的起伏、社会现象背后的和文化语境的差异。
他们学会提问,学会怀疑——不轻易接受现成的结论,而是愿意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立场与思考。
他们也在创作中不断练习共情与沟通——如何让一个观众,在没有言语解释的情况下,也能“读懂”他们想说的话,如何让作品成为一种桥梁,而不是围墙。
艺术教育所培养的,是面对复杂世界时不退缩、不麻木的能力,是在模糊与不确定中,仍然愿意探寻和表达的勇气。
这一切,在学生的作品中都能被看见。因此,我们说,艺术教育不是“有也可以,没有也行”的附加选项。
它是教育真正完整的一部分,是支持孩子通往未来不可替代的基石之一。

达罗捷派学生作品:「Color still life」
这幅色彩明快的静物画背后,藏着一段柔软的回忆。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学生曾经养过的一只鹦鹉。那是她最喜欢的一只鸟,聪明、乖巧,是童年记忆中不可替代的伙伴。但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这只鹦鹉生病离世,成了她心中一个温柔又遗憾的空缺。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她想起了那只鹦鹉的羽毛、眼神和叫声,这幅画被赋予了她的思念,画中的每一种色彩都被赋予了情感的重量,而整个创作过程,也是整理美好回忆的过程。
这正是艺术教育最动人的地方——它给予每一个学生一个独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让情感得以安放,记忆得以留存。
而在达罗捷派的艺术课堂中,越来越多的学生正在用作品讲述自己的故事,思考他们所看到的世界。
02
「透过作品,看见他们眼中的世界」
在本学期的艺术学习中,学生们通过对主题的深入探索、材料的自由运用以及构图语言的不断打磨,呈现出一批既富有个性,也承载深度的作品。
作品是他们与世界之间的连接方式——关于记忆、关于时间、关于空间,也关于内心的情绪与不安。
下面这四位高中学生的作品,正是这一过程的缩影。
Allison Guo:在美与危险之间寻找张力

Allison 的作品以“复古书”为创作载体,通过拼贴、绘画与立体装置的方式,构建出一个花朵盛开的微型空间,探讨了自然美感与潜在危险之间的关系。
她以罂粟和虞美人这两种相似却寓意截然不同的花卉为主题,构建出一个在蓝天白云下盛放的花园书盒:色彩柔和、造型精致,却暗藏对现实社会中“表象之美”可能遮蔽风险的反思。
她的创作源于对网络信息、植物知识和视觉语言的自主研究,并在创作过程中做出从“窗景”到“书中世界”的概念转变,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与批判性思维。
通过艺术,她表达了个人审美,也建立起了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Rachel Bian: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多重想象



Rachel 的作品横跨三个单元主题: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和混合媒材。
她在创作中持续探索“梦境”“平衡”“恐惧”“错位”的主题,用具有象征性的图像语言(如深水、红月、漂浮的游泳池)建构出一个介于现实与内心世界之间的空间。
在混合媒材单元中,她将目光投向了“中式园林在现代城市语境中的异化”这一命题,通过装置、肌理、贴纸和木结构等多种媒材的叠加,塑造出具有强烈感官冲击力的作品。
在她的画中,园林不再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成为玻璃橱窗中的观赏物,曾经承载“天人合一”哲思的空间智慧,也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被转化为装饰符号。
Rachel 通过自己的作品提出疑问:当我们以“盆景美学”替代真正的生态建构时,我们到底保留了多少文化的生命力?
她的作品不只是艺术表达,更是一次对空间、文化与身份认同的深入提问。
Miya Yao:时间的焦虑与逃逸感

Miya 的作品主题围绕“时间的压迫感”,构建出一个灰色调、视觉向心力强的空间——一条没有尽头的隧道。
她受吴冠中、波兰画家蒙德里安以及当代艺术家丁文尧的影响,通过对时间符号(如时钟)和空间感(如隧道)的组合,表达现代人被时间制度束缚下的焦虑与困顿。
她的调研过程系统且深入,从构图到色彩都有明确的参考与判断。在创作过程中,她不断调整构图、克服媒材混杂带来的挑战,最终完成了一件具备叙事感与视觉张力的综合作品。
Ivy Liang:图像语言的拆解与再造

Ivy 在作品中尝试突破媒介限制,将传统手绘、数字插画与拼贴技术结合起来,创作出一组具备强烈个人风格的“图像再构”。
她受到波普艺术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作品画面色彩大胆、构图跳脱,融合了现实图像与虚构空间,展现出对当代图像文化的敏感度。
她不仅在形式上进行实验,也在不断思考图像的文化语义——她的画中有 Edward Hopper 式的孤独、也有 Giorgio De Chirico式的神秘构图,画面同时具备装饰性与概念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具有个性化语感的表达方式。
03
「在学科之间,用艺术搭建一座桥梁」
在今天的教育中,学科与学科之间早已不再是彼此孤立的岛屿,真正深入的学习,往往发生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交汇地带。
而艺术,正在这交汇中发挥着连接与转化的独特作用。
本学期,在“Culture, Nature & Accountability”这一跨学科(IDU)项目中,八年级学生就通过艺术与人文学科、社会研究、地理甚至伦理责任之间的紧密融合,展开了一场深入而生动的学习之旅。


IDU项目展示
他们从研究原住民族开始,走进地理与历史,理解生态系统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影响。而当这些抽象的知识最终通过手绘草图、材料设计、立体模型呈现时,艺术就是他们“展示成果”的工具,更是“理解复杂”的媒介。
学生在构建部落模型的过程中,需要将空间思维、逻辑推理、美学判断与文化理解整合为一个可视化的方案,这本身就是一次真正的跨学科实践。
艺术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只是“让模型更好看”,而是让学生在动手与创造中进行深度思考:他们思考居住结构与地理环境的对应关系,反映工具和图腾背后的文化意涵,也讨论传统生活方式对生态的可持续性启示。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为知识赋予了情境与质感,也让抽象的全球议题变得可以触摸、可以共情。
更重要的是,艺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边界,让学生从“知识消费者”变成“文化表达者”和“意义建构者”。
他们不再只是学习关于环境、文化或责任的知识,而是在创作中建立起与这些话题的真实关系。
正是这样的跨学科融合,让学习从书本走向现实,从理解走向思考,从认知走向行动。而艺术,正是这个过程里最自然、也最不可替代的推动力。




在制作部落模型时,学生们综合运用了绘图、结构设计、材料拼贴与色彩组织等知识,将对原住民族文化与生态关系的理解转化为可视化的空间作品。从模型比例到细节装饰,从功能布局到象征元素的使用,艺术训练帮助他们在设计中平衡真实感与创造性,让每一个部落空间都成为一次跨学科理解的具象表达。
从自我情感的表达,到观察世界的创作,再到跨学科的深度实践,我们看见,艺术并不是一种“附加值”,而是一种真实、持续的学习方式。
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触摸复杂的问题,也在无声中练习表达、沟通与共情。
艺术教育是一门关于“成为自己”的必修课,也是一种跨越学科、连接思维的能力训练。
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必须同时滋养学生的理性与感性、逻辑与想象、知识与表达。
而艺术,正是这场完整教育旅程中,最温柔却也最深刻的那一部分。

声明: 本文内容为必威Betway中文版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必威中文官网首页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访校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