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喧哗,自有声!四年时光,安静的力量让这个内敛的男孩从未被忽视

达罗捷派2025届毕业生Frank Liu
Frank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很安静的孩子,却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坚定。
他从小就喜欢读书,不是为了考试,不是被要求,而是真的热爱。他认真、稳重、诚实,做事总有章法,说话从不轻率,甚至可以说有点“轴”。但在这份近乎执拗的认真背后,是一颗细腻又温暖的心。
从他小学入学那天起,我们就下定决心:只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教育这样的专业事,就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一家人整整齐齐在毕业典礼上与校长们的合照
我们选择“抓大放小”,把信任交给学校,把主动权留给孩子。
当他有不会的问题来问我们,我们常常笑着说:“爸爸妈妈也不会,你得自己学,或者去请教老师。”听上去像是“撒手不管”,其实是有意为之。我们想让他明白:成长的主动权在他手里,而老师,也是他求学路上值得依靠的人。
这种方式听起来冒险,但对他来说却刚刚好。他很快就建立起了对老师的信任,也养成了独立思考、主动请教的习惯。
十二年的学习旅程,他走得很顺,既没有被我们催促着奔跑,也没有因依赖而止步。
一路稳定,成绩也一直都不错。看着他自己走出来的这条路,我们打心底感到欣慰。

Frank在通州的一所私立学校度过了八年时光,那段日子对他来说是温暖而充实的。他喜欢那里的老师和同学,也在那里收获了很多珍贵的成长。
但我们一直在思考,是否能给他一个更开阔的世界——一个视野更广、文化更多元的学习环境。很早以前,我们就有了让他出国读高中的打算。
初二那年,关于赴美就读的各项准备工作几乎已就绪。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考量所有选择。安全与健康始终需要被摆在第一位,于是我们开始在国内寻找一所能提供国际化教育的学校。
就在那个时候,我们遇见了达罗捷派。

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去昌平校区访校场景。那天阳光明亮,等待面试的间隙,无意间看见孩子们在篮球场上奔跑的身影,鱼池里锦鲤自在游弋,耳边是嬉笑声,眼前是Frank坐在学生们亲手设计的椅子上——餐厅和公共空间里,每一处细节都透着这所学校的“温度”与“用心”。
“小而美”这个词,在那一刻有了鲜活的模样。
正是那次令人心动的相遇,让我们喜欢上了这所学校,也很幸运能成为达罗捷派这个温暖大家庭的一员。

达罗捷派是一所鼓励个性表达的国际化学校,而Frank性格偏内敛,不是那种一走进教室就能和所有人打成一片的孩子。我担心他会不适应,怕他在这种高度自主、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跟不上节奏。
毕竟,在这里,所有学习都围绕PBL项目展开,学生要自己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跨学科调研,最后还要把整个项目成果通过演讲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对于一个一向低调、习惯独自思考的孩子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刚入学那段时间,PBL演讲成了他最为头疼的难题。他常常在家中表达焦虑与不安:自己一上讲台就紧张,中文演讲都磕磕绊绊,更别提用英文了。
但孩子的成长,往往悄无声息,又出人意料。
那是2024年1月12日,「追光礼记」项目的成果汇报日。Frank站在讲台上,面向在场数十位师生,从容不迫地讲解着项目数据与研究过程。
语言清晰,思路严谨,神情自信而专注,他不再是那个在表达中踌躇的少年,而是一个真正能够自信地展示思维与成果的学习者。那一刻,他在闪闪发光!
我们深知,这份转变并非一蹴而就。
在达罗捷派,没有一声声催促“你要大方点”,没有“你应该如何如何”,只有一次次真实而沉浸的课堂体验,慢慢帮他打破边界、打开世界。
原来,孩子并不需要我们设限,也不需要我们安排路径,他们有能力走得很好——只要我们愿意相信他们。


Frank在Co-op三周年的项目汇报,
这一刻,我看到了少年在自信中散发的光芒
记得莫校曾提到,她对Frank印象尤为深刻的一件事,是他为了挽救自己心爱的武艺社团,曾多次主动前往办公室,与她沟通协调,尝试各种方式为社团争取支持。
面对社团面临解散的困境,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一次次地努力奔走,最终成功争取到一笔专项资金,使社团得以延续。
这件事让莫校对他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这个平日里沉静低调的男孩,在面对热爱之事时,内心有着如此强烈的坚持与行动力。
也正是从那时起,莫校逐渐走进了Frank的成长旅程,后来更成为他升学过程中的指导老师。在那段重要的时光里,她给予了Frank许多宝贵的支持与鼓励,成为他逐梦路上不可或缺的引路人。

Frank在毕业点上与敬校(右1)、莫校(左1)的合影
毕业前几天,我们参加了一场学校组织的活动。期间,一位前来访校的母亲与我们聊天。她提到自己的儿子性格内向,正在为是否适应这类学校环境而犹豫不决。
恰巧Frank也在场,他落落大方地与她交流起自己在达罗的成长经历。
站在一旁,看着他自信、认真地表达,目光坚定、语调从容,我忽然意识到,这些年他悄然完成了从青涩到成熟,从拘谨到落落大方的蜕变。

与访校的家长侃侃而谈的Frank
他真的来不知不觉间,变成了最好的样子
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教育的深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孩子在达罗捷派的成长,不仅是自我成全,更有可能,成为他人眼中光的开始。


在达罗捷派的四年时光里,Frank依旧如初入校园那般安静内敛。他不是那种在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的孩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与世界疏离。相反,他以自己的「节奏」与方式,融入并享受着这段青春时光。
他会和朋友们在夜晚骑行后相约去吃火锅,也会在周末和同学一起玩剧本杀,偶尔还会与已经远赴海外的旧友见面交谈。
他的每一段社交、每一次出发,都是主动的选择,而非被动的附和。他始终在坚持做自己——不被外界裹挟,也从不刻意迎合。
他以一种宁静而坚定的姿态,在达罗捷派学习与生活,从容而自洽。
他也许不是那个最容易被注意的学生,但他有自己的光,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他的成长不喧哗,却让人踏实而欣喜。
我看见他在达罗的土地上生长得很好,深深扎根,也悄然开花。




每一次项目展、展板讲解、主持、
「Hands to Wrok」活动,都在为他提供新的养分,
帮助他提升与成长
在达罗的学习生涯中,Frank参与过许多跨学科项目,内容广泛、视野开阔。其中令他印象最深、投入最多的,是一次以“移民火星”为主题的PBL项目。
那是一次想象力与科学精神并肩前行的探索之旅。
面对“如何在火星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生存系统”的命题,学生们从生物、化学、物理、地理、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乃至艺术等多个维度切入,尝试为未来人类登陆火星提供现实而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Frank所在的生物小组,主要研究如何在高辐射、低温、缺水的火星环境中种植农作物、维持生态循环。
他们调研了氧气制备、污水处理、生态系统构建等关键环节,并通过3D建模技术,亲手搭建出一个封闭式、自循环的火星农场模型。

火星农场模型
在这场火星农场的模拟建构中,Frank不仅获得了科学知识的深度整合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在复杂问题面前保持专注与耐心,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协作、倾听与引导,如何将一个模糊的问题,变成可以落地解决的现实模型。
这次项目的经历,让Frank深刻体会到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与必要性。
他逐渐意识到,真正的问题解决往往无法依赖单一学科的知识完成,而是需要在多个领域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思维,不仅拓宽了他的知识边界,也促使他开始主动思考:如何在面对复杂任务时,灵活调度并整合已有的知识与技能。


物理课上的Frank
Frank小组做的「达罗捷派广播系统」项目
在日常学习中,Frank逐渐发现,身边有不少同学对生物知识怀有浓厚兴趣,却缺乏深入了解与实践的机会;同时,也有许多同学对医院这个特殊场所充满好奇,却始终缺乏真正走近、了解的渠道。
于是,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能否搭建一个平台,将学习与现实场景结合起来,既满足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望,也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向生命教育的大门?
带着这样的初心,他发起了“JPED-DAOPEI”项目,邀请同学们一同走进北京陆道培医院,开展以“医学与生命”为主题的系列探访与学习活动。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学生们不仅系统学习了基础的生物知识,还在实地参访中与医生面对面交流,直观感受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同学们在北京陆道培医院实习
在参观移植舱的过程中,许多同学得知那里住着需要长期隔离治疗的小患者,纷纷表达想要为他们做些什么。
当听说医院面临巨大的用血需求时,有的同学甚至当场向医生询问献血的具体流程。
这种朴素而真诚的善意,悄然在他们心中扎根,成为未来学习与成长路上温柔而坚定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这场项目也帮助许多同学更清晰地认识自己。
在后续的生物学习中,有人找到了真正的兴趣所在,坚定了继续深入探索的方向;也有人坦然地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合这条路径。
这种“知而后选”的过程,正是教育应给予年轻人成长空间的体现。
Frank的这个项目,不仅让知识照进现实,更让善意与思辨在一群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精神,也为同龄人点亮了一盏通往更真实世界的灯。

Frank获得了2024年学术最高荣誉奖High honor


除了学术上的提升,
Frank也会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
在音乐、体育等领域方向全面开花

这个申请季,Frank凭借托福106分拼分112的成绩,在没有其他标化成绩的情况下,成功收获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凯斯西储大学、加拿大排名第一的多伦多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多个国家的十余所知名大学生物相关专业的录取通知书。
最终,他选择了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即将踏上新的求学旅程。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offer
关于专业的选择,离不开莫校和升学指导老师Anna老师的深度陪伴与专业判断。
整个高中阶段,Frank坚持参与各类医学会议志愿工作,在生物与医学领域展现出持续的热情与出色的能力。
基于他一贯在理科学科中的优异表现,以及与老师们多次深入的交流探讨,最终明确了以生物为主线的学术方向。
记得第一次走进达罗讨论升学时,我们对海外大学申请流程几乎一无所知,甚至连EA、ED、RD等基本概念都分不清。
我焦虑地问莫校是否需要找外部机构协助,莫校却斩钉截铁地说:“不用,只要跟着学校的节奏走,就一定没问题。”
这句话像一颗定心丸,让我们在混乱中有了信心和方向。

莫校、Anna老师和升学的孩子们
于是,整个申请季,我们没有寻求任何外部升学中介的帮助。所有材料、文书、选校方案,都是Frank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亲自打磨出来的。
最令人感动的是,在撰写活动列表时,Frank与莫校、Anna老师一字一句地推敲,精益求精。文书部分更是反复修改,多次被退回重写,每一封最终定稿都必须交由潘校亲自过目,从语法到语气,精雕细琢。
整个团队对每一处细节都毫不松懈,这份专业、严谨与陪伴,是Frank最坚实的后盾。
Frank始终以高度的信任与配合,完成了整个申请流程。他没有质疑,没有懈怠,而是一步步与老师并肩前行,坚定而踏实地完成了这段重要旅程。
我们由衷感谢每一位陪伴Frank成长的老师:升学季把关文书的潘校、始终温暖而理解学生的Mr.Kei、严厉却深受学生爱戴的Ms. Liz,以及所有曾与他同行、熟悉他却不被我们一一知晓的老师们;感谢那些陪他一同成长的同学,也感谢在家长群中无私分享、彼此支持的每一位家庭。

在最后的毕业典礼上,Frank也荣获了达罗捷派的“最高学术奖”——这一奖项不仅代表着他在学术领域的卓越表现,更是对他持续自我驱动、踏实钻研精神的高度肯定。
四年来,他始终保持对知识的尊重与热情,无论是在跨学科项目中深入探究,还是在常规学习中严谨踏实,他都以不张扬却始终如一的态度默默积累。
这个奖项,不仅属于一个勤勉求知的少年,更象征着一种平静而坚定的成长力量——不喧哗,自有声。

Frank获得了
2025年SUMMA CUM LAUDE(最高毕业生奖)
四年时光匆匆而过。回望过去,他在阅读中培育了思考的深度,在项目式学习中锻造了跨学科的视野,在志愿服务中体悟了守护生命的温度,也在一次次的挑战与突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感谢达罗捷派——这片承载梦想与探索的沃土;感谢一路同行的师友——他们的信任与陪伴,使成长之路繁花锦簇。
愿未来的他,继续怀揣好奇与善意,走向更辽阔的星空;也愿这段温暖而坚定的教育旅程,成为他终生的底色,在每一次追逐与抵达之间,恒久闪耀。
声明: 本文内容为必威Betway中文版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必威中文官网首页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访校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