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小学生竟能做出这些?!-北京一土致知学校首届黑客松圆满结束
学校的大厅里,一群小学生正兴奋地展示他们亲手设计的小游戏——有人用 Scratch 做出了端午包粽子的小游戏,有人做出了按键式的音乐游戏,还有人做出了《鱿鱼游戏》里1、2、3木头人的机器人。
就在几天前,他们中60%-70%的孩子还从未接触过编程。负责提供技术支持的季鲁老师欣慰地感慨:“很多小孩第一次写代码,发现代码没有想的那么复杂。他们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也能用技术解决问题。”
这是一土致知学校首届儿童黑客松的现场。没有试卷与标准答案,只有真实的问题、自由的项目与协作的舞台。
小组展示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零基础的孩子
在“玩”中点亮创造的火花
这次黑客松大胆拥抱了“玩”的主题,让孩子们设计新的玩具、玩法或游戏。学校刻意降低了门槛——参与者中大部分是零基础的小学生,最小的甚至还在念小学低年级。
“绝大部分的孩子对编程完全没有概念、没有认知。但活动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有点认知。”这是季鲁老师在聊起本次黑客松活动给出的评价。
4-5 人一小组,孩子们在两天内经历了破冰、分组、工作坊学习,最终合力做出一个“最小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令人惊喜的是,几乎所有组都成功做出了可展示的作品。
孩子们在短短两天内收获的远不止技术。在这里技术只是船桨,创造才是彼岸。在老师看来:“黑客松逼着孩子把编程、把学过的所有知识当成工具来使用——在 AI 时代,或者说在任何时候,编程都只是一个工具,需要用这个工具去解决问题。”
许多孩子第一次体验了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的滋味。电脑故障时,他们一起耐心修复两三小时;创意卡壳时,互相激发想法。当被问及“回去后有没有兴趣继续学代码?”,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就是这次活动最好的答案。

跨出黑客松:真实问题才是最好的课堂
教育创新不只存在于短暂的活动,更流淌在日常教学中:
六年级的“交互艺术”课上,孩子们正在创作融合科技与美学的作品。美术老师讲解色彩结构与空间美学,信息技术教师则带着孩子们用代码激活传感器——当两种看似不相关的学科在画布上碰撞,孩子们悄然掌握了跨学科融合的核心能力。"我们故意不预设作品形态,真实世界的创新项目,答案永远在探索的路上。"
把大学才有机会接触到的课程,放到小学阶段,也是在孩子更小的时候对他完成启蒙。教育者深知,未来需要的是既懂审美又具科技素养的跨界人才。

家长试玩孩子创作的游戏
三年级的RPG游戏创想课是持续一整个学期的项目课,让孩子亲历完整创作闭环:从故事架构、角色设计,到用RPG Maker实现场景切换。当游戏测试时出现角色卡墙的bug,孩子们自发组成"技术攻坚组",在试错日志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解决方案。
教育创新的本质,是让孩子在真实问题中长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堂“失败”的课,比成功更珍贵
黑客松现场曾出现戏剧性一幕:某重点中学小组原计划展示“机械臂避障”项目,最终却只推出一辆红外线对战小车(非完全体)。他们高估了自己掌握的代码知识,却低估了真实项目的复杂性。这正是项目制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代码课会给孩子们无所不能的技术幻觉,在真实的应用中才知道,自己掌握的代码知识是如此有限,而克服意外困难,恰是创造的必经之路。

红外线对战小车讲解
与市面上追求 "冠军奖杯" 的高端黑客松不同,我们决定坚持做 "入门级普惠赛事":不设编程门槛,允许零基础孩子用 PPT + 实物模型展示创意,甚至接受 "未完成品" 的现场迭代。
就像篮球需要分业余和职业联赛,教育也需要为不同阶段的孩子提供合适的土壤。季鲁老师强调,"当 80% 的孩子都是编程小白时,强行搞精英竞技只会让 AI 教育变成少数人的游戏。"

季鲁老师现场讲解活动流程
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让所有孩子都成为黑客松的冠军,而是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触摸科技的温度。
成为土壤,而非只仰望花朵
花园里总有娇艳鲜花与丰硕果实,而一土致知选择俯身成为耕耘土壤的养根者。
当其他学校忙于“摘花晒果”时,这里正为孩子的创造力培育一片无压的试错土壤——那些在黑客松上点亮的目光,那些在bug面前绞尽脑汁皱起的眉头,那些突然脱口的“我知道”的惊呼,才是创新生态里最珍贵的萌芽。



研发过程中校长&导师进行答疑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长出属于自己的翅膀。
当代码不再是试卷上的抽象符号,而成为表达思想的语言;当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碎片,而汇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工具——教育的本质,终于显露出它最动人的模样:在真实问题中长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后这样科普性的黑客松活动还会有,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孩子走进 AI 与代码的世界~
声明: 本文内容为必威Betway中文版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必威中文官网首页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访校团





最新评论